亳州,辛弃疾的第二故乡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是在亳州度过的。

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历城县,此时,北宋已灭亡13年,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到白山黑水,半个中国已是沦陷区。他出生的第二年,宋、金签约议和,南宋正式承认金国对中原的统治,宋金长期对峙的局面开始形成。

宋金议和后,金朝政局相对稳定下来,开始对北宋原来的官员采取安抚政策,“宋旧有官者皆换授”,对北宋的官员重新启用,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也出任金朝官吏,担任谯县(今亳州)令。

辛弃疾的父亲早逝,一直跟爷爷生活,爷爷给他取名“弃疾”,希望他无疾无灾、平安长大,也寓意他能像西汉“霍去病”那样,为国尽忠,驱逐鞑虏,带领王师收复山河,把统治中原的北方金人政权赶到塞外。

辛赞虽在金朝任职,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始终认为自己是宋朝子民,心系南宋,孜孜以恢复宋朝故土、报仇雪耻为己任,夙兴夜寐,竭力谋划。辛弃疾在《美芹十论·札子》写道:“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亳,非其志也。”“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祖父崇高的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深刻影响了少年辛弃疾的成长,在祖父的教育和熏陶下,辛弃疾自幼即树立了驱逐金人,恢复大宋河山,以雪靖康之耻的宏大志向。

无独有偶,辛弃疾坚如铁石、矢志抗金的思想,还应得益于他的恩师刘瞻,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跟在祖父身边的辛弃疾开始拜亳州人刘瞻为师,广泛学习儒家经典。刘瞻门下出了党怀英、辛弃疾两位彪炳史册的人物,党怀英后来做了金国的一代宗师、盟主。刘老师以什么样的教法、学风,带出了两个风格迥异、仕途南北的大人物?因旧志无存,且代换世移,已无法考证。有限的记载中,那位叫刘瞻的老师精于儒学,长于田园诗,在当地负有盛名。在祖父安排下,辛弃疾拜他为师,与大六岁的党怀英为同学,刘瞻对门下这两位学生青眼有加,毫无保留地传授。闲暇时候,两同学也常聚在一起切磋,互相引为知己,斗转星移,党怀英和辛弃疾渐有诗名,“辛党”称号,在社会上渐渐流传开来。

宋朝的文化、教育颇为繁盛,以教育为例,官办学校有太学、府学、州学及县学。据清光绪《亳州志·学校志》记载,庆历年间,节度使夏悚在唐代旧址上重新修建了亳州学宫,但宋代公办学校规模小,接纳学生少,学籍管理严格,千古名臣范仲淹,当年就曾是南京应天府(商丘)一名自费生,因为是学霸,府学领导高看一眼,破例给他注册学籍。民办的私学,很是火爆,颇类似于当今眼下。私学多是社会名流、地方士绅或退休官员创办的书院、义学、私塾等。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自汉以下,历代皆有国立太学,每一地方行政单位,亦各设有学校,但最重视者,乃私家讲学,两汉时代,在野有一名师,学徒不远千里,登门请教,至宋、元、明时代,书院讲学,更是如此。上述观点印证了宋代书院教育的兴隆。这些私家讲学,各立精庐,重在学习传统文化和儒家经典,由于没有年龄限制,学生入学早晚不一,年龄差别较大,十岁正常,二十岁也不鲜见。有专家考证,辛弃疾所师从的刘瞻,开办的应是书院或私塾,求学的地址,就是后来柳湖旁边开设的柳湖学院。堂上诵读,湖边论道,城外策马,是辛弃疾、党怀英当时求学的写照。

15岁及18岁时,辛弃疾两次赴燕京参加进士考试,遵照祖父的教诲,他利用赴燕京应试的机会,考察山川地形,“燕山之行,每到一地,相机考察山川关塞”,为起义作准备,胸怀宏愿、一心二用的辛弃疾,名落孙山想来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虽未考中进士,却为反金起义作了充分的铺垫。金榜题名、即将仕金的党怀英劝辛弃疾继续考试,为金朝效力,而辛弃疾决意南归,《宋史·辛弃疾传》记载了党、辛占卜决定分手一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两位少年,在前进方向上意见不一,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于是采取古老占卦的办法解决,有意思的是,筮仕的结果显示二人所行皆合卦义。于是辛弃疾置酒践行,“吾友安此,余将从此逝矣”,一场大酒后,两位情投意合的少年分道扬镳,各为其主,各行其是。

22岁那年,辛弃疾率两千子弟兵起义,开启了为国尽忠、对友尽义,上马击贼、下马赋诗、不忘初心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他曾突入敌营,斩杀偷走帅印的叛徒义瑞;也曾率50精兵,急驰千里,把杀死起义军首领然后投敌的张国安抓了回来,带回建康(南京)交给朝廷治罪,“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于数万敌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应验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

亳州的生活经历,深刻印在辛弃疾心灵深处,应当说,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英雄气象,轻兵长剑闯于万人敌营中俘虏而归的胆略手段,都发端于亳州孕育。然而,壮志难酬。原本打仗是主业,写词是业余的辛弃疾,南归后,遭到猜忌与排斥,一直不被重用,他在滁州任上写的《木兰花慢》:“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颅江上,深夜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宵落雁,醉来时响空弦。”,刚过而立之年的辛弃疾,竟然叹老伤逝,词中弥漫着闲愁,笼罩着忧伤,形象反映了当时处境。

“蛾眉曾有人妒”,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辛弃疾只能在词中一吐快垒,少年时代的经历、心中难忘的景物,开始反复出现他的词中,如《满庭芳·静夜思》:“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通篇都是中草药名,显示了对第二故乡的眷恋。《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无不透露着亳州的影子、亳州的特点。

此外,与酒有关的句子,多次出现在辛词中,既有豪迈痛饮、慷慨激昂,也有借酒消愁、抒发内心愤懑之情,《卜算子·饮酒成病》:“一个去学仙,一个去学佛。仙饮千杯醉似泥,皮骨如金石。不饮便康强,佛寿须千百。八十馀年入涅槃,且进杯中物。”,应是未能实现抱负的哀唱。他还写了类似小叙事诗的《沁园春·杯汝来前》,十分戏谑,构思新颖。参照“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研读,让后人不禁为他生不逢时、壮志难酬而长叹息、痛扼腕!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