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走出新“稻”路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8月19日早上,在蒙城县小涧镇吴圩村水稻种植基地,一台无人机正在进行空中施肥,为今年丰产丰收打基础。再过大约一个月,这里的水稻就能收割了。

“去年种了20多亩水稻,收入了4万块钱,今年我又种了30亩,按照目前的长势,预计今年能收入6万元。”当地脱贫户吴大锁开心地说。

近年来,吴圩村因地制宜,依托涡河丰富的水利资源,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围绕“米袋子”发展绿色、优质、有机稻米产业。2020年,村党总支书记付勇成立了村合作社,从上海引进绿色无公害粳糯米种植,采取“合作社十流转土地”模式,当年发展水稻200余亩,亩产1200一1300斤,每斤按1.35元回收,农户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合作社还从事南粳407、皖垦糯1号等优质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主要产品有香糯米、香粳米,采用高温发酵农家肥为主,减少化肥用量,依托“沟清、渠清、水清、岸清”的优美生态,打造出特色品牌“四清道”大米。加工出来的大米,晶莹剔透、口味香醇、营养丰富,内含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深受消费者欢迎。

今年,吴圩村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拓宽产业链条,推广糯米产业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重点推广抗病性强、高产、稳产、出米率高、经济效益高的皖垦糯1号绿色新品种,计划种植1000余亩。为了确保种植成功,合作社从上海聘请水稻专家现场指导管理。

据吴圩村乡村振兴负责人康桂荣介绍,今年该村有13户脱贫户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用于发展优质稻米种植,既减少了种植风险,又多了一份务工收获。

付勇表示,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只有想方设法提高群众的收入,才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下一步,吴圩村将立足生态,以水为媒,做活水文章,大力发展稻米产业,走出吴圩乡村振兴新“稻”路。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