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蒙城县、谯城区成为全省首批脱贫摘帽县区;2019年,利辛县和涡阳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市如期实现三县一区高质量摘帽、286个贫困村出列、48.95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5年来,我市连年获得“好”的等次,先后有66人、39个集体获国家或省级脱贫攻坚表彰。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发挥农业主产区和中药材种植等资源优势,以“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为抓手,发展到村到户产业项目41.1万个,打造形成涡阳辉山村、谯城药王村等一大批特色产业新样板,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同时,大力开展“五清一改”行动,深入推进“三大革命”,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全市有9个村获评3A级旅游村、16个村获评2A级旅游村,建成91家农家乐(农家小院)。
特色种养业扶贫遍地开花。2016年以来,我市加大项目支持,累计实施1700个到村产业项目、409679个到户产业项目、投入资金14.573亿元,推动贫困村特色种养主导产业快速发展、贫困户收入快速增加。2020年,全市285个有条件的贫困村特色主导产业达到省制定的特色主导产业标准,通过带动贫困户自种自养、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共支持56436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人均增收2324元。
光伏扶贫电站效益明显。自2017年6月底并网发电到2020年底,全市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电20.75亿千瓦时,光伏发电收益25.5亿元,带动全市286个贫困村出列、30多万户次贫困户受益。2020年全省平均发电等效利用小时数1065.58小时,我市光伏扶贫电站发电等效利用小时数1185.23小时,超全省平均发电等效利用小时数近120小时,稳居全省前列。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市救助标准和救助水平逐年稳步提高,同时加强数据比对和预警监测,开展多轮次摸排,将符合条件人员及时纳入兜底保障范围,落实应保尽保。2020年全市共保障农村低保228121人、发放农村低保金99293万元,保障特困人员28170人、支出供养金17775万元,开展临时救助5340人次、支出临时救助金1707万元,向3359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发放失能护理补贴3022万元,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56.7%。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精准,尽锐出战,建立健全“满足扶贫工作一切需要,火力全开,适当宽裕,分级负责,各方协同,工作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率先开展扶贫大数据应用与分析,落实分类施策与精准帮扶;组织全市1331家单位包保1277个村(社区),6.05万名干部帮扶18.3万户贫困户,实现“两个帮扶”全覆盖。开展以党支部为单位、以“二十看二十问”“八看八问”为抓手的“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入户走访排查活动。各民主党派分别对口县区,针对性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动员组织367家企业参与“百企帮百村”工作,投入款物2.9亿元帮扶462个村、5.4万贫困群众。实现63.5万个问题 “扫除式”清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