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味道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年关渐近,年味渐浓。但总觉得现在日子好过了,反倒年味没以前浓了。

记忆中的年,可是我们望眼欲穿苦苦等待一年的好日子,印象中天越来越冷,雪越下越大,冰越结越厚,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年味越来越浓了。

过年是要穿新衣服的。那时候衣服不是买的,而是凭布票买布料,请裁缝到家里做的。一家老小,都要有过年的新衣服,人人起步是一套,家境好的甚至几套,正月初一人人都换上新衣服,喜气洋溢。那新衣裳淡淡的纯棉清香是过年的味道。

临近年关,到食品厂门口排队打几斤糖稀,家里炒炒米、花生、芝麻,用糖稀一搅拌,压成各种各样的糖块。正月来客拜年,配上卤鸡蛋,再泡上一杯茶,端上来高端大气上档次。豆制品也是凭票供应,大户人家会早早地泡上几十上百斤黄豆,做成豆腐,放在水缸里用水养着,能吃上一个正月。那大人忙碌的身影是过年的味道。

那个年代城里好多人家都养有家禽,有的甚至养头猪过年屠宰。记得母亲杀鸡时总是朗朗自语:“小鸡小鸡你别怪,你是东家一碗菜。”家家户户都要炸圆子,邻里之间还会相互品尝手艺。那小巷里阵阵炸圆子、蒸馒头的飘香是过年的味道。

过年是要包红包的。一般来说是吃年夜饭的时候,长辈要给晚辈们压岁钱,多少不重要,意思表达到。按照老规矩,晚辈要先给长辈磕头,长辈再给晚辈红包,现代人不讲究,磕头就免了,红包必须有。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母给我们的压岁钱也就是两毛钱,到正月初一早上,我们都还给父母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懂事。那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捧着压岁钱的感觉是过年的味道。

过年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团圆的味道,喜庆的味道,和谐的味道……

现在日子好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满,天天都像过年似的,想吃什么有什么,年味反而淡了许多。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