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又黄了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阳光一个劲地晒,暖风一个劲地吹,地里的庄稼,一天一个样。碧绿的麦子眼看着就变黄了,变成耀眼金黄的时候,就可以收割了。

麦子黄了,就像一个号令,传进了家家户户,传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眼睛里,还必须传到离家在外的每个人,唤醒心底的意识,该收拾一下,回家了,回家收麦子。

身为种地的农民,没有啥比收麦子更重要的事了,年可以不过,麦子是必须要收。

重要的事,就要认真对待。记忆中,我小时候,每年农历四月中旬起,家家户户就开始麦收前的准备工作了。男人们拉出家中的架车子,整体进行维修保养,轴承、轮胎,是重点维修对象。收麦用的农具还有木叉、大扫帚、镰刀等等,还有牲畜用的绳套。许多东西用久了破损严重,需要上街采购。

大多数男人,会拉着架车子,带着女人一路上街。收麦要的麻绳、袋子,都是女人要操心的。而上街的女人,操心的事,不止这些。收麦活计又多又累,家里人都要出力干活,不补充营养,身体吃不消。增加荤腥的第一材料是猪油。

于是肉厂门口,买猪板油的门口,排起了长队。一番拥挤之下,终于如愿买到了一大块优质猪板油。扛在肩头,继续随人群向前走。

在卖菜摊上,停住脚。需要买些辣椒、黄瓜、变蛋。收麦是个抓时活。自家人干活,可以贴锅饼子、烧米茶、炸酱豆时,可以大大的油,多放点辣椒面。需要请亲戚朋友帮忙,这些时令菜是待客桌上,不能少的菜肴。

麦收中,来帮忙的亲戚,大多是嫁出门的闺女,带着女婿回家干活。回娘家的女儿们,胳膊上挎着的篮子中,会有一些肉食。一只鸡,或者是一大块肉。招待女婿的饭桌上,饭菜会丰盛一些,老丈人拿出酒,让女婿陪着喝两盅。

路过玩具杂货摊时,细心的女人停住了脚步。乡下父母很少给男孩们买玩具,父母给的理由是;太淘神,啥都玩不好。

事实是乡下有太多让男孩们玩的趣事,比如,上树掏鸟,下河摸麻虾。春天折柳条,冬天追野鸡,一年三季下河洗澡玩泥巴。跟他们比,女孩们简单多了,一个花头结就可以让女孩们开心一年。

抬头看看,日头已是正午。一趟街逛完,看看东西置办齐。拉出存放的架车子,放上东西向家走。男人看看满头大汗的女人,有点心疼。掏出二分钱,买杯凉茶递过来。女人接过水杯喝茶的功夫,男人买了两个烧饼递过来,让她吃点垫垫。

女人把空杯子递给男人,说着忍忍吧,到家在吃。顺手接过烧饼,放进篮子里。想着孩子们吃到烧饼后的满足样子,女人笑了。

回家的路上,看到地里变黄的麦子,女人笑了。想着收割后,入库归仓,摞起的麦袋子,女人笑了。

一晃多年过去了,麦子又黄了,头发已白的男人跟女人,坐在路边树荫下,拿着手机,跟在外地打工的儿子视频通话。女人说,麦子黄了,你们不用回来了。如今有大联合收割机给收,不想收回家,在地头就能卖麦了。俺跟你爸在边上看着拿钱就管了,你们不用操心了。

一旁的男人接话,疫情防控,头等大事,不要随意走动,没事别回来,俺老两口没事,招呼好你们自己就管了。

挂断视频通话,女人目光看向麦田,微风下,变黄的麦穗纷纷向她招手,女人又笑了。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