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的新鲜体验。我想,这种“仪式感”是生活的调味剂吧?它可以让平凡的生活变得有趣生动起来。
记得小时候,每逢除夕,母亲都会亲自为我准备一件喜气洋洋的新衣。这件新衣的来源可以是购买的,还可以是亲手缝纫的,这就取决于那时的家庭经济条件。儿时的记忆中,我新年的衣服,多数都是母亲缝制的。母亲与父亲的结合是媒妁之言,与父亲经历了8年的两地鸿雁传书后,最终在父亲服役的兰州军区某基地结婚。婚后,母亲独自一人返回老家工作,过起了长达10多年的“军嫂”生活。
那时,母亲的工资既要负担我和弟弟的生活费、学费,还要贴补孝敬老家里的几位老人。最困难的时候,家里曾经连续两个月都没有吃过肉食。看着正在发育的我和弟弟,母亲曾经暗自垂泪。要强倔强的母亲没有把家里的困难告诉父亲,更没有向四位老人诉苦,而是一个人坚强地扛起了家庭的所有重担。她立志三年不给自己添一件新衣,也要保证家庭渡过难关,还要保证我和弟弟的新年新衣。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父亲转业了,我们一家人终于团聚,母亲终于可以靠在父亲的肩头歇息了。也许,母亲是想着父亲在部队十几年都是穿军装,转业到地方之后,就应该给他“补偿”一下。所以,母亲为家人添置新衣的“仪式感”又加上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每年四季到来之前为父亲购买新衣。那个时代,从中年男性穿的麦尔登羊毛长大衣(短大衣)、华达呢中山装,到后来的衬衫、西装、夹克等,父亲的每一件新衣都是由母亲亲手置办或托人从上海购买。我曾打趣地与母亲调侃:您把老爸打扮得那样帅气,放心不?不担心他移情别恋啊?母亲自有她的理论:你爸本来就帅,我只是锦上添花而已。这个执着的母亲,无论是在那样困难的时期,还是在长长久久的日子里,始终保留着心中对生活中重要日子的“仪式感”,那种为孩子为亲人亲手添置新衣的“仪式感”对于她来说,就是不向困难低头,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母亲对于新衣的“仪式感”一直延续至今。生活条件好起来之后,作为职业女性的母亲,会提前为自己在各种工作会议等场合置办一些职业套装,也会在出席亲友的婚庆典礼等场合添置不同的新衣,并且这些新衣非得留到那些特定的场合时,她才会拿出来穿。
很自然的,母亲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她对穿新衣的“仪式感”也潜移默化地遗传给了我。有人说:“女人的衣橱里永远缺少一件新衣!”这便是对美丽孜孜不倦的追随吧!生活中时不时就会出现被重视的“仪式感”:重大的节庆日,重要的工作会议,好友亲人的生日宴会、婚庆宴会,朋友的小聚等,这些生活中的重要时刻来临之前,我总会在空闲时不经意间为自己准备一件合适的新衣。时不时地打开衣橱欣赏她们,一遍又一遍,然后在那个场合到来时,美美地穿上她们乘兴而去,参加那个“仪式”。
善待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个“仪式”,并以一种认真的“仪式感”打开并完成她。正如汪曾祺老先生说过的:生活不易,做一个热爱生活的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