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小麦演绎一路“开挂”精彩故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连破全省单产纪录 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涡阳小麦演绎一路“开挂”精彩故事

从田间小麦到百姓餐桌上的一碗挂面,从整县制推进订单生产到连破全省单产纪录、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沿着170余万亩订单专用小麦的发展轨迹,“黄淮平原大粮仓”涡阳县正奋力讲述着其优质小麦一路“开挂”的精彩故事。

宋来宝捧起金黄的麦粒,满脸喜悦

小麦单产连破全省纪录

6月7日上午,麦浪滚滚,机械轰鸣。随着最后百亩订单小麦的收割完成,涡阳县店集镇宋牌坊村宋来宝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全面结束午收工作,3000多亩优质小麦颗粒归仓,平均亩产超过750公斤。

收割现场,合作社负责人宋来宝收到一条好消息:6月6日,其合作社种植的“烟农1212”小麦,经专家组随机选田、丈量面积、收割脱粒、精确称重、反复核算,实收测产面积5.20亩,实收亩产为927.02公斤,刷新了此前的全省纪录。

“此前的全省记录,是6月5日,我县楚店镇后水波村张林森家庭农场刚刚刷新的。”涡阳县农业农村局生产室主任杨玉亭介绍,省农科院组织的专家组对张林森家庭农场示范区连片种植的小麦“皖垦麦22”进行田间现场测评,实收测产面积5.52亩,实收亩产913.18公斤,刷新了当日全省实收亩产纪录。

“想要种好小麦,就要不仅要把种子选好,还要种好、管好,‘良种配良法’才能大丰收。”谈起近年小麦产量逐年攀升的原因,合作社负责人宋来宝介绍,该农场选用的小麦品种都具有分蘖成穗率高、丰产稳产性好及抗冻、耐干旱、抗病害性能强等特点。另外,“精细肥水管理、土壤深耕埋茬、机械化绿色防控,把科技手段融入小麦种植全过程,也是小麦丰产的‘法宝’”。

多年来,涡阳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全面推进整县制专用小麦订单生产,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72万亩以上,2021年发展专用品牌小麦订单生产172万亩,订单生产率达93%,“涡阳硬质小麦”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今年小麦最高单产927.02公斤,连续三年刷新全省纪录,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

“全县今年种植小麦187万亩,预计总产量106万吨,同比增长7%左右。”涡阳县农技中心农艺师赵建伟说。

安徽金沙河面业生产车间内,散装挂面在流水线上完成称重包装

一粒小麦的“开挂”旅程

虽已是午饭时间,位于涡阳县阳港产业园的安徽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进出的大货车依然川流不息。

在新收小麦检测区,十多辆满载小麦的大货车正排队待检。检测人员攀上大货车车厢,在各个不同的位置,将一根铁钎插入小麦底部,随机选取小麦样本,进行小麦完整率的初检,不符合标准的,整车小麦都会被拒收。完整率符合标准的,小麦样本则进入下一环节,被送入检测室进行二次检测。

“通过多种电子仪器来检测农药残留、含水率等,看它们是否能达到公司收购标准,一旦发现产品有问题,整车小麦还会被拒收;如果能达到要求,就可以进入除杂称重环节,然后入库备用了。” 6月7日中午,安徽金沙河面业相关负责人宋子豪告诉记者,所有原料在进厂的时候都必须进行严格检测,保证原料合格,只有完全合格的小麦才能成为挂面等产品的一部分。

在历经原料验收、磨粉、和料、压面、切条、上架、烘干、截断、计量、包装等步骤后,宋来宝种植的部分小麦和金沙河面业收购的其他优质小麦一起,变成了一包包不同种类的挂面,然后被运输到全国各地市场,成为货架上摆放的商品,无论最终是成为阳春面、鸡蛋面、干扣面,还是油泼面、葱油面、凉拌面,都是百姓餐桌上自己最钟意的那碗面。

“从小麦到挂面,这看似简单的流程,却包含诸多生产技术创新,这些都是我们的技术人员从长年累月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宝贵财富。”宋子豪介绍,在挂面干燥过程中,仅烘干房就分为多个温区来对面条进行均匀的烘干,防止面条冷热不均发生断裂,“正是有了这些创新技术的加持,才能实现全程质量管控,才能保障金沙河挂面高质量‘出库入户’。”

科研力量的投入不仅确保了产品质量的安全可靠,更让制面工艺独具特色并日趋完善。在宋子豪看来,作为制面企业,不仅要打造品质过硬的面食产品,更要传承面食科学和文化,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未来我们会沿着全产业链融合的发展模式,不断加强科技研发投入,用更好的原料做更好的面条。”

全产业链融合促共赢

“今年小麦收购价比往年高,普通小麦每公斤能卖3元多,我种的用来做种子的2000多亩订单小麦,每公斤还要多卖0.3元,真正是增产又增收。”宋来宝高兴地说,除种子公司的订单小麦外,其余小麦均为面粉加工企业订单小麦,其中一部分刚刚销售给金沙河面业。

丰收是增收的基础,卖得好则是提高小麦种植效益的关键。

近年来,在涡阳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当地种植合作社通过加强与种子企业、面粉加工龙头企业的紧密合作,实行优粮专种、专收、专储、专销、专加工,构建从种子到食品的全产业链融合新模式,促进农户增收致富,最终实现全产业链相关单位的共赢。

“金沙河面业当初选择落户涡阳,除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涡阳盛产优质小麦。”宋子豪说,目前安徽金沙河面业年处理小麦250万吨,年生产挂面70万吨,每年午收期间都需要收购大量小麦,而政府提供的收购贷款则为企业午季收购小麦吃下了“定心丸”。

“已为该企业提供1600万元粮油购销流动资金贷款和8000万元龙头加工企业粮油收购贷款,保障企业原料收购资金充足。”涡阳县营商办负责人宗建鹏介绍,为保障粮油企业原料收购工作,涡阳县提前谋划,打通融资渠道,为粮食收购企业提供普惠、高效、安全的信贷和税费支持。今年以来,涡阳县累计授信政策性收购贷款5.2亿元,其中中央储备粮贷款授信0.8亿元,最低收购价贷款授信4亿元,地方储备粮贷款授信0.4亿元;授信市场化收购贷款1.59亿元,其中安徽金沙河面业授信0.96亿元,正宇面粉授信0.63亿元,为企业今夏收购小麦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近年来,涡阳县认真实施国家小麦创建再提升工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打造涡阳硬质小麦地标产品绿色生产基地,加快小麦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全县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该县现已成为国家粮食生产百强县,中科院确定的“第二粮仓科技工程”示范县,安徽省唯一拥有小麦、大豆两个示范基地的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县。

“围绕涡阳优质小麦的加工需求,重点打造种植、仓储、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全力推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涡阳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将进一步发挥涡阳小麦产业优势,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积极推广金沙河“农民+职业农民+合作社”股权联盟等模式,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全产业链相关单位互惠共赢,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