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地不得不吃本地的名吃,不得不尝一地的美食。李广杏是敦煌的特产水果,在杏果成熟的季节来到敦煌一定要吃上几颗李广杏。
记得到了敦煌的当天晚上,我们几个人相约到街边打“牙祭”,看到路边以及商店售卖的杏果很是普通,倒没有引起注意,只认为是“杏”而已,谁没有见过、吃过?能有什么特别之处?等菜上桌的间隙,有人买了杏皮露来,每人一杯分到手,吸入一口,甘甜爽口、甜爽怡人、香味浓郁。味蕾是最诚实的,说李广杏更好吃,急忙抓了一个送入口中,更是果肉粘核、甜脆爽口、汁液丰盈,沁人心脾、惬意至极,顿时知晓李广杏“果”不虚传,实乃杏中极品,不愧为“沙漠水果之王”。
拿在手中仔细观察,李广杏圆润饱满、果面光洁。匆忙上网查了资料才知道,敦煌全年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年蒸发量数十倍于降雨量,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来自党河优质洁净的祁连山雪水,滋养成就了生长在灌淤土上的敦煌李广杏。一颗颗晶莹香甜的杏果,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极高,并且果实中富含乙烯醇、十内酯等芳香类物质,使得李广杏富有独特香气、味香四溢。
在敦煌出差的后几天里,几乎每天都要买来李广杏吃上几个,品尝那果肉粘核、甜脆爽口、汁液丰盈,沁人心脾的果香,不吃上几个就感觉缺少了些什么似的。本准备快递一些让家人朋友同事也尝尝鲜,无奈因为快递周转时间过长而作罢,稍稍留下了些缺憾。
没去过敦煌或没听说过李广杏的人肯定会问,为什么美其名曰“李广杏”,这与汉朝飞将军李广有关。相传西汉年间,飞将军李广率部西征,夏日炎炎,将士焦渴难忍。突然空中袭来一阵奇香,只见两匹彩绸自流云中飘下。李将军策马追去,拔箭射落一匹彩绸,变成一片果实累累的杏林。众人争食,苦似黄连。李广愤然砍平杏林,次日清晨,却见杏林又枝繁叶茂,鲜嫩欲滴的黄杏令人馋涎欲滴。李广忍不住摘下一个咬了一口,顿时香入肺腑,将士们纷纷摘杏食之,顿觉精神倍增。原来,那两匹彩绸本是甜杏仙子和苦杏仙子,奉王母娘娘之命来救李广,被李广射落了苦杏仙子。深夜甜杏仙子找到了苦杏仙子,施展仙法,在苦杏树桩上接上甜杏树枝,最后结出了清香甘甜的黄杏。当年曾为李广解危救困的甜杏,随着李广大军传入敦煌,所以敦煌人把它唤作“李广杏”。
神话传说大都是不真实不可信的,真实可信的只是古人借助神话传说表达传递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已。飞将军李广穷尽心智,带领将士们尽心竭力地抵御外族入侵护佑西汉的边关安澜,李广杏美丽传说的寓意,也不外乎是当时戍边的将士们以及边民们对国家安宁、人民幸福的美好追求和美丽祝愿,李广杏的美丽传说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当时戍边生活的极其艰苦极度艰辛。2000多年前,富含糖分的李广杏并没有让一代代敦煌人和戍边的将士们尝到“甜”,吃到的还是美丽传说中那“黄连似的苦”,而只有新中国新社会,才让敦煌人尝到了久违的李广杏的“甜”,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如今的敦煌人过上了富裕日子小康生活。在敦煌的几天里,每每乘坐出租车出行,聊到敦煌时,出租车是否总是自豪地说,有的人家旅游收入非常可观,有的都忙得没空去摘自家的李广杏,顾不上每市斤5块钱的那点收入。这话虽然自豪地过分了点,但也反映出现在的敦煌和传说中的敦煌确实是“两重天”。
一个美食成就了一段历史,一段历史铸就了一座丰碑。两千多年来,美丽的传说传承着家国情怀,李广杏仙果流淌着甘甜杏香,石窟承载着艺术神韵,大漠戈壁之洲不仅孕育着“舌尖上的中国”,而且持续演绎着中华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