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别传》是我读过的最难懂的书,作者是陈寅恪。想赶速度,等同于做梦;欲束之高阁,却又有点牵挂。拖拖拉拉读了近一个月,今天总算是个结束。
著作越是难读,读者越有感叹。厌倦后,心中有五叹。
一叹陈先生才思之敏,记忆力之强。为论证某个观点,哪怕是柳姓甚名谁,曾居何处,与谁人有过交往……作者都得列举各种文史资料来证明之。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度娘且书籍不丰的年代里,作者是如何克服翻阅资料之艰难的?他又该花费多大的精力才把那些庞杂的资料归类理顺的?彼时的读书人,是真的在读书,文火煮粥的那种慢,成就了几多大师!
二叹陈先生之谦虚。精通文史,熟悉二十多种语言,被傅斯年称为“三百年来唯此一人”的大家,却时时在作品中有“待有识之士详考”“俟以后再考”“亦足见寅恪使事属文之拙也”“寅恪浅陋”之语。举目之下,还有谁能够比肩陈寅恪先生?还有谁能拥有这广博深厚的学识?还有谁能像陈先生这样把文史哲政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三叹陈先生的顽皮幽默。在我的感觉中,越是文史大家,作品越庄重。可是以诗文论史实的此作,特别是考证与柳如是关系密切的周道登、李待问、宋徵舆、陈子龙等四人时,多有“一笑”“又笑”之语,但在这笑言之中却写出了欲见而不能见、欲得而终不得的酸楚;也写出了想嫁而不能嫁、不得不徘徊别择的彷徨无奈。人物心理在作者的笔下鲜活起来,丰满起来,让柳如是、钱谦益二人活在了明末清初的乱政之中,而不是只活在零碎的唱和诗词之中。
四叹陈先生的顽强意志、拼搏精神。诚如作者所说“失明膑足”,高度残疾。晚年的陈寅恪于病痛之中,不辍笔耕,凭自己丰博的学识,口述完成此巨著,这背后的困难是常人难以克服的。然令我羞愧的是:陈先生“然脂瞑写”的文字,我睁大眼睛却屡屡难读明白。人,不读书如何行?不多读书如何行?
五叹陈先生笔下的柳如是。诗词歌赋文章才气,不畏赴死的一个美貌女子,当丈夫逝去,自己最终也逃不脱被逼投梁的结局!那个时代,女子的生存状况该有多糟糕!更何况特有主见的柳如是?想当初风月场中也曾“血色罗裙翻酒污”,也曾“妆成每被秋娘妒”,但当二十来岁时,她就得为自己找个依靠。好在她嫁对了人,嫁给了视她如宝、宠她如命、惧她如河东狮的钱谦益,这是一场双向的奔赴。结局不完美,但很完整。
随着年龄渐长,读书常过眼就忘,然,竹篮打水自身净。以后再读书当携枝秃笔,圈点勾画,胜过好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