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记者昨日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我市从交通规划、用地保障及指标流转等方面发力,推动土地资源跨行政区域配置,有效增强了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提升了城市发展能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偿流转增减挂钩节余指标5854.81亩,交易金额21.59亿元,其中,流转到市本级1001.05亩,流转到合肥市3848.97亩,流转到芜湖市繁昌区1004.79亩。
加强交通规划,推动区域畅通发展。我市结合区域发展形势和格局,规划构建与周边区域通达的交通走廊网络体系,打造“两轴四射”的“米”字型交通走廊。同时,规划新增涡颍高速(涡阳—颍上)和蒙淮高速(蒙城—淮南),分别连接亳蒙高速—滁新高速—德上高速和宁洛高速—滁新高速,打通连接合肥的高速通道,实现双轴联系合肥都市圈。
加强用地保障,助力项目落地建设。为保障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用地需求,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市及时划定了亳州市高质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南部片区、东部片区、老君片区等三个片区,涉及土地面积7275.8亩。我市于2021年、2022年编制上报了三个片区的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已全部获批。同时,积极为亳蒙高速二期、徐淮阜高速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供建设用地计划指标12085.6亩、申请统筹使用省级提留的补充耕地指标10343.37亩,保障项目用地指标需求,为加快区域协同发展及推动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提供便捷的交通保障。
加强指标流转,保障区域协同发展。我市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节余指标省域内有偿流转工作,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协同发展。自2018年以来,全市共有偿流转增减挂钩节余指标5854.81亩,交易金额21.59亿元。其中,流转到市本级1001.05亩,流转到合肥市3848.97亩,流转到芜湖市繁昌区1004.79亩。同时,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实施旱地改造为水田项目,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19年以来,我市已实施旱地改造为水田项目5个,新增水田1.53万亩,耕地质量等别平均提升1.1等,粮食产能增加168.69万公斤。其中,分6批公开挂牌交易水田指标7133.98亩,收益10.17亿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