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利辛县孙庙乡通过评选“好妻子”“好儿女”“好军嫂”“好婆婆”等典型人物,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比有标杆,成为转变乡风民风、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日前,记者走进孙庙乡,了解“好儿女”“好妻子”的感人事迹,实地感受她们为乡风文明带来的可喜变化。
“好儿女”幸福一家人
家住孙庙乡和谐村的郑丽今年41岁,她的公公多年前因为突发疾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全靠人伺候。因为需要挣钱养家,郑丽的爱人每天早出晚归,照顾瘫痪公公的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简单的日常起居,看上去轻松,但每件事做起来都不容易,她都日复一日地坚持下来。
郑丽刚嫁过来的时候,家里只有两间土房,但她对拮据的生活从没有过怨言。在郑丽的悉心照顾和乐观精神感召下,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共同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如今,一家人虽然谈不上富有,但日子过得安安稳稳,家中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郑丽的善行与孝行深深影响着孩子们。在她的言传身教影响下,女儿从小懂事上进,毕业工作后,在幼儿园上班赚钱补贴家用,来减轻父母的负担。谈起郑丽,村里人都说:“多亏了这个孝顺媳妇,把老人伺候得这么好,身体不好还能这么长寿。现在我们村的媳妇都在向她学习。”
“好妻子”撑起一个家
程艳照顾瘫痪在床20多年的爱人
今年52岁的程艳,是孙庙乡幸福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为家庭付出了很多,20多年来她把瘫痪在床的爱人照顾得非常好,而且特别孝顺长辈。”说起程艳,村民们都对她特别赞赏。
1992年,程艳和夏伏海结婚了,经济来源全靠种地和喂养的几头家畜。夏伏海疼爱妻子,家里种地、喂牛、喂猪……一切脏活、重活,都是他干。为了让家里的生活过得宽裕点,2000年,夏伏海去了山东省一家私人开山采石场务工。2001年,在开山时,突然塌陷,掉落的土堆、砂石将夏伏海埋在了下面。由于伤到了脊柱神经,夏伏海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以后只能躺在床上了。
巨额的医疗费用、微薄的工伤赔付、瘫痪卧床的丈夫、年幼的孩子……残酷的现实没有压垮程艳,为了能让爱人恢复得好些,她坚持每天给爱人按摩头部、胳膊、腿部……在程艳的悉心护理下,丈夫的头部和两只胳膊能自由活动了。程艳既要照顾丈夫又要照顾两个儿子,还要干农活做家务,每天都要忙到半夜才能上床休息。
考虑到程艳家庭情况困难,幸福村村委会为程艳夫妻办理了低保,又给程艳安排了公益性岗位。
一晃21年过去了,两个儿子长大了,大儿子在浙江嘉兴从事快递行业,小儿子在浙江平湖电子厂务工,两个儿子齐心协力挣钱,让这个家越过越好。夏伏海经常对前来看望他的亲朋好友说:“我们家能有今天的生活,全靠妻子,没有比她更善良的女子了。”
“半边天”引领新乡风
“种不好地耽误一季子,娶不到贤妻耽误一辈子。”一个好妻子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更能影响一个家庭甚至几代人。近年来,孙庙乡通过评选“好妻子”“好婆婆”等典型人物,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比有标杆,成为转变乡风民风、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截至目前,孙庙乡已评选出了200多名“好妻子”“好军嫂”“好婆婆”“好儿女”等模范典型。正是这一个又一个平凡朴实又道德高尚的身边模范,用自己的质朴品质营造了家庭的幸福,也在全乡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出健康、文明、守法的家庭文明新风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