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于心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终于把女儿哄睡了,她亲了亲孩子安静的额头,轻手轻脚地走出房间。

还有几天就到中秋了,清冽的月光洒进屋内,安静的夜里有了一丝凉意。她把餐桌上的月饼一个个收好,放进箱子,预备着明天寄出去。那些月饼是她亲手做的,花了好几天时间。采买原料,做饼皮、配馅料,压饼模,烤制,为了延长保存期限,还回油了一次,才装袋密封。每一个步骤都是些很琐碎的功夫,但她还是坚持亲手去做,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把所有的惦念、牵挂揉进每一个月饼里。本来她应该更早一点开始这项工作,却赶上女儿高热不退,折腾了好几天,耽搁到了现在。离中秋只剩下三四天时间,看来是不能在节前送到了,她有些懊恼,又有些无奈。

装好月饼,她又把买来的枣子还有一些家乡特产仔细地清点,一起打包好,才长吁了一口气。走到壁柜前,拿起摆在上面的相架。相架中,身着军装的男人昂然挺立,脚下是漫漫荒漠,远处是皑皑雪山。相架右下角嵌着一张小小的照片,她抱着女儿正笑得明艳,两张照片拼凑成目前唯一的一张全家福。是的,女儿快两岁了,他只回来过一次,初为人父的他忙着给女儿拍了好多照片,却忘了拍一张全家福。

他们相识七年了,但人真真正正在身边的时间加起来不过几个月。他驻扎在西部边陲,为国戍边,她在家乡小城里,守着三尺讲台和一家老小。他们之间,隔着三千多公里的月光。一开始,他们通过电话、短信分享彼此近况,倾诉思念,她至今仍保留着那台旧手机,里面写满了牵挂。后来智能手机普及了,通信基站广泛设立,他们终于可以通过视频电话见上一面。

这些年来,她羸弱的肩头撑起了这个家,要工作,要照顾四个老人,抚育幼女。若说她心里没有一丝怨言那是自欺欺人。特别是女儿生病,她半夜急着抱孩子上医院,却打不到车的时候,总会忍不住哭出声来,埋怨他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总是不在身边。然而几秒钟之后她就意识到眼下要做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这大概就是为母则刚吧。是她自己选择了一名驻守边疆的军人作为终身伴侣,她只能接受这样的“生别离”。事后,她和他视频聊天说起这些琐事,看着手机另一端他那心疼的神情,她又有些后悔让他担心。而他呢,他很少提及自己的工作,只跟她分享过军旅生活中的一些日常,大概是出于保密的警惕心,也是不愿叫她担忧。但聪明如她,依然能从丈夫粗糙发红的皮肤,不及掩饰的伤口中窥探到他在边疆的艰苦不易,但她并不戳穿。哪一个戍边的军人没有自己的牵绊呢?他和她都没有后悔,毕竟自己站立的土地,就是可爱的祖国,他们愿意为了祖国能挺直脊梁出一分力。其实又何止是他们,还有那些疫情下争分夺秒的“大白”,那些驻村振兴乡村的干部,那些加班加点保障老百姓正常生活的工人……不一样坚守岗位,舍弃小家成就大家吗?无须多言,她懂得他的信仰和责任,他也理解她的辛苦和委屈,这对彼此来说已是莫大的安慰了。

她眼睛有些湿润,抬头望着那一轮明月,用手机拍下来发给他,附上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她最爱苏轼这句词,把她的心思写得如此透彻。是呀,只要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能一同欣赏这轮皎洁美好的明月。千百年来,人们还拥有同样的情感和思绪。

房间里传来女儿嘤嘤的哭声,想是睡醒不见身边的人失了安全感。她急忙擦去脸上的泪水,走进房中抱起女儿,轻声吟起了催眠曲。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