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清晨的阳光,伴着灿烂的晚霞,在我市的公园广场处处都涌现着健身潮,飘逸潇洒的五禽戏、动力昂扬的广场舞、步步生风的快走团……一个个充满活力的身影,展示着这座城市的蓬勃朝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体育健身设施不断完善,“15分钟健身圈”逐渐形成,全民健身、快乐健身已成为市民生活中的常态,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也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马拉松比赛
骑行运动
健步陵西湖
体育馆“点燃”城市活力
9月11日恰逢周末,亳州体育馆门前人来人往,前来运动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
走进体育馆的篮球场,两队篮球爱好者正在开展一场激烈的篮球大战。只见球员们在球场上防守、进攻,篮球的拍击声此起彼伏。随着一个漂亮的抛物线,篮球进筐,周围瞬间响起阵阵叫好声。
游泳馆内更是热闹,游泳爱好者们在泳池里畅游,水花翻涌,奏出和谐快乐的音符;在泳池浅水区,一群小朋友跟随游泳教练做着各种练习。
在体育场的羽毛球场馆、乒乓球场馆、武术训练馆里,同样也聚集着大量的运动爱好者,大家在场馆里健身运动、酣畅淋漓。
亳州体育馆2017年开工,2019年馆内各场馆陆续投入使用。自运营以来,体育馆逐渐成为很多市民日常运动健身的必备“打卡地”。
作为市区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倒梯型外观及外部全钢结构造型是亳州体育馆的独特之处。据了解,市体育馆的设计采用了汉代建筑风格,建筑外形的设计灵感来自汉代武士的铠甲。另外,该馆摒弃了传统体育馆室外大台阶的做法,能更加快速地疏散人群,避免出现拥堵现象。
亳州体育馆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其中,地下一层有一个标准游泳池、一个儿童戏水池,可满足一般游泳比赛和市民日常运动需求。地上三层包括主场馆、网球馆、全民健身馆等,不仅能够承办手球、篮球、排球、羽毛球、武术、柔道、摔跤、跆拳道等体育项目大型赛事,还能够满足日常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需要。
“以前来这运动健身的人,以企业、单位或工会组织的群体为主。近年来,随着‘全民运动’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市民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参与到运动健身中。”亳州市体育馆工作人员介绍。
自投入使用以来,市体育馆在全年向社会开放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并多次承办大型体育活动和文艺演出,不仅丰富了市民的体育文化生活,也加强了对群众体育事业的宣传和推动。
外国友人在亳演练五禽戏
青少年足球热
公园绿地扮靓运动空间
9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天气凉爽了许多,随着夕阳西下,在亳州市体育公园里休闲健身的市民渐渐多了起来。
公园跑道上,身着运动服的人们迈着轻快的步子,在绿意里挥洒汗水;公园健身器材区,人们一边休闲运动,一边聊着天,生活的气息感扑面而来;儿童游乐场、羽毛球场、足球场里也都汇聚着休闲健身的人群,健身的人群中有青年、有老人、有孩子,大家在充满绿意的公园里享受着运动的快乐,把运动融入了生活的一部分。
据了解,市体育公园2017年投入使用,公园总占地面积约9.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设计方案充分结合了亳州的历史、文化,以“生生不息、花开丹景、戏说五禽”为设计理念,打造一个生态、人文、体育、休闲的全民性体育公园。建设内容包括室外场地篮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五人制足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台球场、儿童游戏场、儿童戏水池、游泳池、休闲平台、健身步道、地下停车场、景观及其他配套工程。
在功能布局上,市体育公园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人们的需求,将空间划分为体育和公园两个功能区,南区体育运动区是体育公园重要的形象展示面,也是市民集中活动、健身的重要区域。北区休闲活动区是重要的大型活动场地,儿童活动区、滑板区、室外泳池和戏水池,可以满足人们健身活动的多样性需求。
除了体育公园外,近年来,市区还建成了文化公园、法治公园、气象公园等一系列主题公园,提升改造街头游园,建设涡河、宋汤河、陵西湖、龙凤新河、团结沟等水系景观,实施城市防护绿地建设,推进拆违复绿、见缝插绿工作,推广立体绿化,拓展了城市的绿色空间。在这些公园、绿地中,随处可见健身器材、运动绿道等体育配套设施,让人们在休闲的同时,随时随地享受健身运动的乐趣。
如今,走在亳州市区街头,人们时常会被身边绿草茵茵、百花竞放的广场,幽雅宁静、风韵楚楚的公园所吸引,身边到处是习练的人群,他们或歌,或舞,或吹弹,或健身,自由自在地融入自然。体育运动在融入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刷新亳州城市的颜值,让市民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家门口有了“健身圈”
我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基础差、底子薄,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群众锻炼无处去、健身无门找。十八大以来,我市连年抓投入、补短板,加快建设体育场馆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体育生活需要,努力实现让广大市民步行15分钟就能找到健身场所。
中心城区打造的20个社区文体中心成了很多市民健身的首选。
“我只要有空就会来锻炼,哑铃、跑步机、举重机……这里面的健身器材我都很喜欢。”9月6日晚,在市区芍花园社区文体中心,正在跑步机上运动的市民王林表示,文体中心健身器材齐全,环境干净整洁,他已经连续来了将近三年,“来这里健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家比较近”。
记者看到,虽然当天是工作日,但健身房里仍有不少市民在锻炼身体,既有退休的老同志,也有热爱运动的年轻人。除了三楼的体育运动综合馆里聚集着羽毛球、武术、乒乓球的运动爱好者,在文体中心一楼还开设有国民健康体质监测系统、器械健身、运动康复与中医理疗、休闲膳食营养等项目,在二楼开设有共享书店、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项目,社区居民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1-2个项目,由专业社区文艺培训人员进行4-6课时的免费基础培训,在有利身体健康的同时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亳州市社区文体中心负责人张昊介绍,自2019年4月1日以来,我市目前已正式运营14个社区文体中心,共接待社区居民100万人次以上,累计会员达14000余名,单馆单日最高客流1200人次,组织场馆之间体育运动交流比赛1500余场、家庭教育以及健康知识讲座40余场等。
近年来,我市大力新建公园、广场、社区文体中心、小区运动健身场所,完善市中心城区“15分钟健身圈”设施体系,打造服务居民健身休闲的大民生。
记者从市文化旅游体育局了解到,目前全市体育场地人均面积已达2.1平方米,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区“15分钟健身圈”已初步形成,在公用地块、闲置用地上建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门球、气排球、网球、五人制足球场等420多片场地,建成投用10个室外标准化游泳池,新建78个社会足球场,规划20个社区文体中心已有12个对外开放,市级完成中型体育馆、中型体育场、中小型游泳馆、综合型多功能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体育公园“五个一”建设。
此外,根据今年《亳州市快乐健身行动实施方案》的规划,到2023年,我市将全面完成全市居住小区和行政村现有健身设施的维修、改造和提升,以及未配建健身设施小区的配建工作,基本实现城乡居民身边健身设施全覆盖。到2025年,实现城市功能、体育元素、文化旅游等公共空间连点成线、互联互通,实现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基本形成“城乡有统筹、健身有地方、运动有技能、活动有氛围”的全民健身新格局。
“预计到2025年,我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4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超过92%。”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介绍,我市正向着“体育强市,健康之城”的目标全力冲刺,努力为市民绘就科学健身、快乐健身的幸福底色。(记者 李锦文/文 张延林 吴宛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