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蒸菜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人喜食蒸菜,无论是家庭餐桌还是饭店酒楼,蒸菜都是菜谱中最常见的一道。

在中国大多数地区的传统认知中,蒸菜指的都是用蒸作为烹调手段做熟的菜,例如清蒸鲈鱼、酱蒸凤肚、粉蒸肉、醋蒸鸡、糯米蒸排骨等名菜,其蒸的手法多种多样。而亳州蒸菜,蒸制的方法相同,重在“菜”字,而且这里的菜特指“蔬菜”。

亳州蒸菜的方法很是简单。新鲜的蔬菜,择好切好洗净,滴入少许食用油,防止蒸时出水,再加入适量面粉拌匀,然后放入蒸锅,大火烧开蒸约5-10分钟,根据菜的种类不同,蒸的时间也不同,起锅装盘,撒上盐,浇上醋、酱油、蒜泥和芝麻香油,略微翻拌,一道清新爽口的美食便可上桌。爱吃重口味的,也可再加入辣椒油。

至于食材的选择面就很广泛了。常见的有茄子、豆角、土豆、苋菜、菠菜;芹菜叶、胡萝卜缨这些边角料可以废物利用;红薯叶、芝麻叶、南瓜头,这些农作物的叶子,也能画龙点睛。田间地头,随手可得的荠荠菜、马齿苋、灰灰菜、扫帚苗,可谓是野味十足;春夏时节,洋槐花、紫藤花、榆钱、楮不揪等花芽美味中透着清香。

相比于其他以肉食为主的蒸菜,亳州蒸菜算得上是朴实无华。然而这种朴实无华却也是最源远流长的,已传承数千年。

据考证,蒸这种做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先民发明了甑,例如蒙城尉迟寺遗址就曾出土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甑。甑的出现,使食物的做法由煮发展成为蒸,从而奠定了这种具有东方特色的饮食传统。当时的先民很难得到肉食,蒸制的食材主要是各种谷物、野菜、树叶、花芽等。之后随着青铜器、铁器等不断出现,古老独特的蒸法得以日益丰富多样,各式蒸菜才应运而生。

当汉文字出现以后,蒸法也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周礼·考工记》说:“陶人为盆、甑。”《古史考》则说:“黄帝作瓦甑。”《诗经》里也有反复的吟诵,如《诗·鲁颂·泮水》说:“烝烝皇皇,不吴不扬。”又《诗·大雅·生民》说:“释之叟叟,蒸之浮浮。”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蒸菜不仅是中原地区居民的家常菜,还常常充当“救荒菜”、“救命菜”的角色。在饥荒时节或者青黄不接时,只有蒸菜既能果腹,又能轻易获取,人们常以种类繁多的野菜或者作物叶芽充饥,这在《救荒本草》等文献典籍里均有记载。

按理说,现在人的生活水平已经很高,顿顿都能吃到鸡鱼肉蛋,但旧日的救荒菜、救命菜,如今却成了人们餐桌上的香饽饽。

就拿我自己来说,每次从省城合肥回亳州老家,必定要多吃几顿蒸菜,返程还要带上一大包,放到冰箱冷冻,想吃的时候拿出来再蒸一遍,就可大慰食欲。在亳州的大小饭店,乃至省城合肥的亳州风味酒楼,蒸菜几乎是必点之菜,家家户户也常做蒸菜。餐饮行业也创新出了山水、花鸟、水墨等各色花样蒸菜摆盘造型。

蒸菜简单易做,清香浓郁,软糯可口,老少咸宜。相比于煎炒烹炸,蒸制而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营养元素,而且胜在原汁原味、少油少盐。蒸菜的许多食材,如马齿苋、野薄荷、洋槐花、榆钱等都兼具营养、美味和药用价值。这完全符合当今人们追求“绿色、健康”的饮食新风尚。同时,蒸菜还寓意“蒸蒸日上”,很难让人不喜爱。

无论是果腹充饥还是走进高端饭店,无论是家常料理还是专业厨师精心制作,蒸菜深受亳州人民喜爱的内涵、灵魂总是不变的,这是几千年饮食文化流传下来的精髓。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