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食“菊花粥”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看电视节目,大厨在做菊花粥:一大钵小米粥,熬得滚沸,然后将一小簸箕鲜嫩的银丝白菊花,缓缓倒入钵中。顿时钵内上下沸腾,一瓣瓣的菊花,也随之颠簸翻动,粥黄菊白,那菊瓣晶莹诱人。

味道如何?想来一定是不错的,要不,怎么会上电视呢?营养如何?必定也大有讲究。因为早在清·曹庭栋《粥谱》中,就说菊花粥:“养肝血,悦颜色,清风眩,除热,解渴,明目。”足见,菊花粥营养价值之高矣。更关键的是,曹庭栋还在《粥谱》中,引用《花谱》的话,点明了怎样的菊花做菊花粥,才更好:“野生,单瓣色白开小花者良,黄者次之。”

最好的,是白菊花,而白菊花,又最好是野生的。不过,黄色菊花亦可,只是“黄者次之”而已。大厨熬粥,所用菊花,即是白菊花,营养价值自然也就不会差了。

昔年,我们家居住乡下,房屋是平房。房前是一阳台,阳台前则是一空地。我附庸风雅,学陶居士“采菊东篱”,于是,便在春天移植一些野菊,栽于阳台前的空地上。花色,有白有黄。因为野菊花是多年生草本,所以,此后经年,庭前野菊,便花开不败。

那时,母亲尚在。秋季熬粥,多用玉米面,而且均为新鲜玉米所磨而成。开锅之后,母亲就常常会走下阳台,临时采摘一些菊花瓣,撒入粥中。母亲也讲究,玉米粥,色金黄,所以,母亲所采菊花,即多是白菊花。

如今思来,彼时的母亲,或许并不考虑什么营养问题。她也只是觉得有趣:庭前有菊花,采一些花瓣,放入粥中,色彩好看,而且还有一点淡淡的草药香,便觉得好。再者,菊花是秋令之花,采一点熬粥,也算是合一份时令。

母亲的菊花粥味道如何?粥浓花淡,四字可概括之。毕竟,新鲜的玉米,那份鲜香的玉米味,太浓了,真是浓得黏稠。而菊花,由于加入的太少,所以,其草药香,也只是淡淡的,丝丝缕缕,断断续续,游丝一般。不过,也别有一份意趣:总给人一种捕捉不定的感觉,生发一种恍惚、迷茫的美感。

多年之后,想到母亲的菊花粥,就觉得母亲也真是有一份风雅。虽无意为之,却在无意中,也影响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钟情自然的品格。

多年之后,母亲已去世,我亦搬进城市中工作,但年年秋深,我是必定要熬几次菊花粥的。

我熬菊花粥,是一定用野菊的,我觉得,只有野菊花熬出的菊花粥,才本色,才是真正的菊花粥。周末,野步于郊野,采采复采采,将野菊花采回家中。摘去花蒂,花瓣和花蕊则完整保留,一朵一朵的野菊花。水洗之后,愈加水灵、鲜明。

凡“花粥”,味道之外,应该是更讲究色彩的搭配,故而,我熬小米粥,即点缀白菊花;熬白粥,则点缀黄菊花。菊花,放入滚沸的粥中,载沉载浮,菊花仿佛于粥中,依然绽放着,依然浩荡秋野。

菊花粥,要的就是此种味道:药香郁郁,是菊花的味道,是粥的味道,也是秋天的味道。啜一口菊花粥,就感觉秋风瑟瑟,秋意浓浓。仿佛,整个秋天,都流淌在了口齿间。

所以,秋天,是必得熬一钵菊花粥的;秋天,熬一钵菊花粥,也是对秋天的一份礼敬。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