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凡华(右)到艾滋病患者陆明(化名)家中走访
11月29日,利辛县旧城镇陆暗楼村。
刚下过雨的村庄,空气清新,蒙蒙白雾像一层薄薄的轻纱笼罩着房屋、树木和忙碌的人们。
4岁的娜娜趴在父亲身上撒娇,房门外的院子里,她的爷爷陆明正在喂羊。“我是2018年开始养羊的,一开始就养了几只,现在已经发展到23只了。”陆明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20世纪90年代的一场“卖血浪潮”,让陆明和老伴儿葛秀芳都感染上了艾滋病,也让陆暗楼村成为全县艾滋病感染较严重的村庄之一。在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的保障下,他跟村里其他艾滋病患者一样,吃药不要钱,还享受生活补助,但长期笼罩在他们心上的雾霾,让他们变得不自信,“未来”对于他们来说,虚无缥缈,直到驻村工作队的到来……
“今天开始降温了,自己要防寒,也得给羊做好保暖啊!”省委政法委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指导处副处长、旧城镇驻陆暗楼村工作队队长蔡凡华,来到陆明家走访。
蔡凡华在村里工作1年多了,在之前的3年,他的同事鲁先圣作为省委政法委派驻的扶贫工作队队长,带领工作队队员,在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让利辛县这个重点贫困村顺利出列。而扶贫工作队提出的“五大工程”,让村里的艾滋病患者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五大工程’包括亮化工程、雪亮工程、产业工程、净化工程、文化工程,通过在村里安装路灯,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发展艾滋病患者可以参与的产业,实施环境净化工程,建设法治广场,开展艾滋病精神关怀行动等,让陆暗楼村‘亮’起来。”蔡凡华说,目前“五大工程”已全部落地,肩负着助力乡村振兴光荣使命的新一批驻村工作队,在“五大工程”的基础上,继续补短板、强弱项,力争在产业发展、“双基”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在村里的艾草产业示范基地,600余亩艾草到了收割的时节,工人们有的采收,有的除草。“在这里干活一天能拿60到80块钱,现在村里产业多,一年到头都不缺活干。”61岁的艾滋病患者陆海说。
“我是2020年通过村扶贫工作队流转的土地,一开始流转了300多亩,去年发展到600多亩。”来自巢湖的基地负责人韩锋说,艾草是宝贵的中药材,一年可收割三茬,基地为村里50余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其中有多位艾滋病患者,“我知道村里的艾滋病患者比较多,因为涉及隐私,我们招工从来不问谁是不是艾滋病患者,只要他能胜任这份工作,我们都欢迎。”
在旧城镇艾滋病治疗点负责人陆吉于看来,不被“另眼相看”,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使艾滋病患者有了走向光明的信心。
“旧城镇有艾滋病患者50多名,其中一半都在陆暗楼村,年龄大部分在60岁左右。”陆吉于说,在这些患者年轻时,因为心理压力,不愿意外出打工,靠着国家的低保过日子。现在不怕出去了,年纪却大了,没有了外出打工的能力,而村里的产业发展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艾草种植是我们引进的产业,除此之外,我们的村民还自己流传土地种植了薄荷、金银花、紫苏等中药材共600多亩,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我们村的特色产业。”蔡凡华说,这些中药材已成了陆暗楼村村民眼中的“幸福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陆暗楼村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制定了两年发展规划,将继续支持本地种植大户带动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计划两年内村里种植一年生药草与多年生药草均达到2000亩,并同步建设分拣车间、初加工车间。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拟增加2个以上品种的药材种植,进一步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村民收入。
采访结束时,迷雾正逐渐散去,远方的路变得清晰。明天,一定是晴朗的!(文中艾滋病患者名字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