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亳州】古韵悠扬的高铁名镇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古城镇,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有着悠久历史。

这里曾是东汉时期思善侯国国都,是悯农诗人李绅的故乡,曹操曾下令在此设圈马城,贴身侍卫许褚“点将台”上叱咤风云,古城王墓旁,美丽传说依旧……

古城镇,又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有着城市气质。

聚集数百家店铺的商业街门庭若市,多彩“夜经济”点亮古城新“夜”态,拥抱高铁时代开启幸福新程,近在咫尺的亳州机场“蓄势待飞”……

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朝气蓬勃的中心集镇,始终演绎着古城的豪迈与自信。  

传奇:千年古镇更神秘

古城镇有着2000 多年历史,古称思善侯国、思善县。《亳州志》记思善县云:“古城集,在州南八十里”。

从亳州城区出发,向南行驶至“中国名镇——古城”古色古香的牌坊下,约八十华里。

从朱红色牌坊下走过,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进入历史的大门,一个个美丽传说在眼前流淌。

关于古城的来历,当地有一个传说,说是明末一天夜里,思善故城旧址突然鼓了起来,凸起城岗,人们称为鼓城,亦称古城,但不久后的一天夜里,古城寺庙里一和尚夜起小便,触怒了上天,古城就陷落了,遂夜转亳州,所以当地有古城夜转亳州之说。

在古城集西北约3公里有一个村庄叫王倒坐村,光听这个名字就有点意思。村庄的南侧是一片广阔的麦田,远远望去,有一片田地明显高出周边,这里就是古城王墓,路边立有文保单位标识牌。

一般村庄的路,向南朝阳居多,但是,在该村村民心目中,王墓有神灵,不可冲撞、冒犯,所以这个庄的路不能向王墓方向的南面开,只能向北修路,房子也都面向北方,所以村名叫倒坐村,又因为很多村民是王姓,所以就叫王倒坐村。

既然是古城王墓,墓的主人是谁?一直是个谜。有人说该墓是东汉思善侯国国君柴文进陵墓,也有人说是曹魏猛将许褚的墓,均无考证。

根据历史记载,许褚是谯国谯人,即亳州市古城镇人。该镇后许楼村西北角,有一块高大的土丘,规模足以与亳州城区内的薛家谷堆、曹氏谷堆相媲美。相传,这个高台,正是当年许诸为曹操招兵买马的地方,又称“点将台”,旁边就是养马场。

“点将台”周边有后许村、前许楼、许马庄等一带的村民基本上都姓许,这一片村落也被视为许诸的家乡。据了解,“点将台”下是一座墓葬,由于文物部门并未对其挖掘考证,不确定墓葬主人是谁。但是附近村民们世代坚信,这里则是许褚的墓葬。

为纪念许氏先人,近年来,村民在庙台子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庙宇,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自发集资请来戏班子,唱上数天大戏。小商小贩和村民们聚集在庙台子周围,津津有味地听戏,依稀再现了当年古庙会的盛景。

网络搜索唐代诗人李绅,祖籍显示安徽亳州古城镇人,但他是古城哪里人,尚无考证;三国猛将许褚的家乡又在不在当年他招兵买马的高台附近;古城王墓的主人到底是谁……这座古城,背负了太多传说,留给后人的,是一场场千年迷局。然而,也正是这些的未解之谜,令它始终深邃神秘。

自信:增添幸福“源动力”

古城镇是安徽省第九批千年古镇,只要一提到古镇,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蹦出来的就是老街。与人们印象中的老街不同,古城镇的老街没有斑驳的古建筑、也没有质朴的青石板,它更像是城市里的人间烟火。

老街是镇中心老集市的一条主要街道,曾经,这里是古城镇最繁华的街道,两边店铺一家挨一家,布庄、药铺、油坊、杂货铺等,应有尽有。如今街道依然有些商铺,但周边主要是居民区,漫步在路上,更像是置身亳州市区某条街巷,房屋、店铺如出一辙。

(古城集镇上现存的老民居。)

更有意思的是,这里有个路口也叫“大隅首”,和亳州老城区的制高点“大隅首”一样,古城的大隅首也是周边地势最高的十字路口。古有古的神秘,城有城的神似,这也许正是对“古城”二字最好的诠释,也是古城人自信的底气。

如果非要在老街内找一处颇有年代记忆的建筑,刻着“亳县古城卫生院”的院落会吸引你停下脚步,大门两侧墙上一些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画像、标语格外惹人眼。

新旧交替即是“新生”,早已不再承担医疗救治功能的院落,静静地守望着古镇,也见证着马路对面不远处谯城区第三人民医院(古城中心卫生院)的快速成长与发展。

作为亳州市最大的乡镇卫生院,古城中心卫生院是亳州南部乡镇最大的急救、康复中心,服务范围涉及周边乡镇以及涡阳县、太和县等地,优质医疗资源让当地老百姓看病更有“医”靠。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提升古城镇人民获得感和自信的不只有医疗,教育也是该县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为了让孩子享受优越的教育资源,现在很多农村家长想尽各种办法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以致出现“乡村学校没人上,城里学校挤不下”的尴尬现状。然而,这种尴尬在古城镇并不存在。

(古城中心小学校园一角。)

位于镇中心的古城镇中心小学每年在校生就有两千多人,不仅如此古城镇二小生源也很稳定,选择家门口就近入学,不是图方便,而是源于老百姓心底对乡镇教育的认可。

幸福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而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感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一件件、一桩桩民生实事的都是古城镇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底气。

高铁:带动集镇“夜经济”

从地图上看,古城镇地处谯城区、涡阳县、阜阳市太和县和河南省郸城县的中心地带,为亳南重镇,亦为商贸重镇,历史上有“小亳州”之称,如今的经济实力,在我市甚至皖北乡镇排名中,也是名列前茅。

“文明街”是古城镇最主要的商业街,聚集了服装、美食、等各种品牌店铺400多家,是集镇人气最旺的地方。每天,来往的人群在小贩的吆喝声中流连忘返,讨价声、还价声、谈笑声,此起彼伏,汇成了一曲欢快祥和的“集镇交响曲”。

2019年12月1日早上7点30分,随着火车一声长鸣,由亳州发出的首班商合杭高铁G7181次列车缓缓驶出站台,这标志着亳州迎来了高铁时代,古城镇从此也搭上了“高铁快车”。

“前方到站,古城东站!”邂逅这座千年古镇,从亳州出发仅需11分钟。

(首班高铁驶入古城东站时,亳州晚报社采访组进行体验式采访。)

古城东站,主要承载谯城南部、涡阳、利辛、太和等地客流,高峰期,每天发送旅客上千人,在全国镇级高铁站中名列前茅。

G344国道穿镇而过,再加上高铁的加持,为交通本就便利的古城经济注入蓬勃动力。借助高铁速度,缩短了人们出行时间,方便古城人高效便捷开展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农民收入增加、眼界开阔,幸福感也油然而生。

占地4万平方米的古城东站广场如今已经成为古镇新“夜”态,当日落余晖慢慢隐去,广场也渐渐热闹起来。

热情四溢的广场舞、飘香四溢的各式小吃……影影绰绰的人群一路吃一路玩,灯光璀璨、载歌载舞的生活画面,点亮了古镇的夜空,“烟火气”“市井气”“文化气”在这里相互交织,赋予这座千年古镇新的“夜色”。

(停靠在古城东站的列车。王立杰 摄)

高铁开进古城镇,已经为小镇经济发展摁下“快进键”。站在新起点,放眼望去,距离古城镇不足十公里的亳州机场建设正酣,未来,必将为古城插上腾飞的翅膀。

千年古镇与天空的碰撞,令人期待。


主笔:丁静  影像:丁圆 吴宛谕

编辑:蒋海涛  审校:丁静

策划:亳州头条客户端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