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美需求增长,“医美”市场让人放心吗?

——我市多部门联合开展医疗美容专项执法检查,发现问题不少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医疗美容广告常常让爱美者心动不已,不少人想要通过医疗美容提高颜值、保持青春。但在追求变美的过程中,医疗美容的安全性又常常让人担心。为规范医疗美容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1月31日,我市多部门联合执法对市区医疗美容行业进行监督检查。

执法人员查看医美机构的医疗用品。

医疗器械过期

上午9时许,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税务局、市商务局等多部门执法人员首先来到位于杜仲路的一家医疗美容机构。

“请出示你们的营业执照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在该医疗美容机构里,没有悬挂相关营业资质。在执法人员的要求下,店内工作人员在一个柜子的顶棚上拿出相关证照 ,并表示会按照要求将证照悬挂在店内的醒目位置。

在医疗器械库房里,执法人员发现存在货物随意乱堆放的问题。“这些药品和医疗器械都要放在柜子上,和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药品和各种医疗器械都要分类存放避免使用时出现混乱。”执法人员要求店内负责人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

检查中,在该医疗美容机构的手术室内,执法人员发现一盒手术刀片的保质期截至2020年,目前已经过期,且部分医疗器械未经注册。对于这种情况,市市场监管局当场将案件移交辖区市场监管局,并对涉案物品进行了取证和查封扣押,做进一步调查处理。

卫生有待改善

随后,执法人员又到市区紫苑路的一家医疗美容机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核查、现场询问等方式开展了检查。

当执法人员要求检查该机构的医疗器械室和手术室时,机构负责人表示店里年后刚刚开门,工作人员还没有全部到位,负责管理医疗器械和手术室的医生不在岗,无法打开门锁接受检查。执法人员在配药室和留观室看到,这两个房间的工作台和垃圾桶里丢满了使用后的医疗药品包装盒和纱布,且环境显得有些脏乱。

在二楼吧台处,执法人员看到两箱药品,在查验时发现其中一箱药品提供不了进货票据。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要求其限期提供相关票据,如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提供票据,市场监管部门将按照相关法规进行查处。此外,当市卫健委执法人员要求提供医护人员资格证时,一名护士的资格证无法现场提供,工作人员要求限期补充相关材料。

净化医美市场

市市场监管局医疗器械监管科科长张培培介绍,本次行动是对辖区内的部分医疗美容机构进行抽查,重点检查医疗美容机构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营销,清理“傍名医”“傍名院”“傍名牌”的行为。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药品、医疗器械行为,整治查处药品、医疗器械违规使用等违法行为。对无证行医,医疗美容机构和医务人员违规从事医疗美容服务进行整治查处。

针对此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执法人员现场予以反馈,督促各医疗美容机构立行立改。

“通过本次联合行动,进一步提高了医疗美容机构的依法经营意识,防范了医疗纠纷和安全风险,有效震慑了医疗美容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张培培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日常巡查、部门联动等高压态势,全力净化医疗美容市场,推动医疗美容市场健康发展。(记者 李锦文 文/图)

市消费者协会提醒您:“医美”要理智 选择需谨慎

如您遭遇违规消费,可拨打12315或12345进行投诉

亳州新闻网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医疗美容也逐步成为求美人士的热门选择,然而医美行业“鱼龙混杂”,虚假广告等消费风险和陷阱暗藏其中。我市消费者协会建议广大消费者安全消费放心间,医美消费需谨慎。

消费者在进行医疗美容消费时,必须选择具有有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合法医疗美容机构或者设置有医疗美容科室的综合医院就诊,注意核查医护人员资质,对于使用的药品及医疗器械等,应核实清楚其来源、不良反应、使用时是否在有效期内等信息。

不要轻易相信医疗美容机构口头承诺,更不要轻易相信网络平台、朋友圈、代购等医疗美容消费信息,特别是夸大宣传经营者资质、规模、获奖荣誉、能力水平、医美功效后期效果等虚假承诺;对美容效果案例前后对比等虚假宣传的违法行为多加警惕。切忌因轻信虚假广告宣传而草率决定。

消费者在接受医疗美容机构提供的服务时,应留意医疗美容机构是否按照法律规定在营业场所显著位置公示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价格等内容。对医疗美容机构收取公示内容外的费用、强制服务并收费等情况坚决说不。

消费者在接受医疗美容服务前,一定要同医疗美容机构签订有效医疗美容合同或协议,明确医疗美容项目、内容、权利、义务等事项,避免责任不清造成纠纷。签订合同或协议时,需明确双方真实信息,切记索要发票等消费凭证。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消费者,如发现医疗美容机构有违法违规广告及价格方面不合法不规范的行为,可以拨打12315或12345热线进行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记者 李锦文 通讯员 肖玉娜)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