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激情澎湃的乡村振兴“交响乐”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日前刚刚出台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粮食安全,明确指出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保障粮食安全,需要进一步发挥农民积极性和主动性。
亳州属全国粮食主产区,连续三年粮食产量在100亿斤以上,“多种粮、种好粮”已经成为广大农户的共识。谯城区大杨镇种粮大户聂红伟,2005年起流转土地种植粮食作物,2010年牵头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进行土地托管流转,引进现代化农机装备,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粮食,并带动周边多个乡镇3000多个农户发展订单农业。
由于种粮成绩和带动效应突出,聂红伟曾获得“全国种粮大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他的合作社也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保供先锋”“全国粮食生产大户”。
聂红伟和他的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鲜活的样本。即日起,亳州晚报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策划推出“一位全国种粮大户的‘四季歌’”系列报道,对聂红伟的种粮故事进行持续一年的跟踪关注,用春夏秋冬四个乐章,奏响一曲激情澎湃的乡村振兴“交响乐”。
新购置的新款自走式打药机正在喷施除草剂。
“天晴了,可以下地干活了!”2月24日一大早,聂红伟站在家门口,望着不远处的麦田,兴奋地说。
一场持续数日的春雨过后,皖北大地苏醒过来,聂红伟合作社种植的4200余亩小麦和托管的2万亩麦田就要开始田间管理了。
聂红伟今年43岁,家住谯城区大杨镇聂桥村,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2005年,当村里的同龄人纷纷外出打工时,他在村里流转了60亩土地种粮食,成了一名“职业农民”。2010年,成立了聂红伟种植专业合作社。
今年,聂红伟添置了自走式打药机等新机具,即将建设万吨储粮仓和晒场,准备“大干一场”。
“春季管理稳,夏收麦浪滚!”在聂红伟看来,眼下的要紧事儿是抓住天气有利时机,开展好小麦田管,为小麦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助力 流转土地超过4000亩
皖北地区以种植冬小麦为主,四季农事分为秋种、冬灌、春管、夏收。眼下正值春季田管,冬小麦即将进入返青期。
“一定要在小麦返青前完成除草、追肥、防病虫,以免影响小麦拔节生长,这对夺取夏粮丰收至关重要。”聂红伟说。
一个月前,聂红伟投入12.4万元购置了两台最新款的自走式打药机,“这个‘大块头’比植保无人机载药量大、喷幅宽、效率高。”
合作社此前已经有了十余台自走式打药机,但去年聂红伟又增加流转了2000亩土地,今年的春管任务加重,需要更多的农机具。
当天是“大块头”第一天下地,聂红伟有点不放心,站在地头儿看着。“大块头”走远了,他还跟在田里跑动观察,不时给农机手打手势喊话,确保每一株小麦都能喷到药。
看着威武霸气的“大块头”,聂红伟不禁感叹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巨大变革。
2005年,他刚开始流转土地种粮时,要靠人背着打药桶喷药,一个人一天顶多能打50亩地。2010年合作社成立,打药用上了农用三轮车,一人驾车,一人喷药,一人负责加药水,一天能打几百亩地,流转土地增加到1000多亩。
2017年,聂红伟相中了喷药效率高的自走式打药机。“买!”聂红伟对农用机械一直都舍得投入,一口气买了7台。2019年,聂红伟看新闻得知,植保无人机打农药施肥,一天能作业八九百亩,“能顶好几个大劳力”。于是,他又花了十几万元购置了两台植保无人机。
有了植保无人机,聂红伟将土地流转规模增加到2000多亩。那年春季,无人机大显神威,聂红伟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小麦打药施肥,很多农民和种植户专门跑来,就为了看一眼这个“高科技”。
种了近20年地,聂红伟对各种现代农用机械的性能已经了如指掌。“农业进入‘科技时代’,现在种粮都是机械化了。”聂红伟感叹说,如果不是得益于农业装备科技进步,想要种4000多亩土地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带动示范 3000多农户的“主心骨”
得知聂红伟家来了科技新成员,村民张伟也赶来看热闹。张伟也是当地一名种粮大户,流转了300亩土地。作为聂红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这些年,他从来不担心种不好粮和粮食卖不出去。
“现在种、管、收全部实现机械化,还有聂红伟这样的种粮高手给我们进行技术指导,更重要的是,聂红伟还为我们拉来了小麦订单,有了订单合同保障我们种粮收益,咱们农民种粮有甜头啊!” 张伟说。
5个乡镇、16个村、3000多户农民、2万亩土地……“这是我们合作社目前发展的订单小麦面积,一年两季,就是4万亩。”每说出一个数字,聂红伟都加大了音量,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聂红伟本可以靠着流转土地过上“小富即安”的滋润日子,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带领村民一起发展订单农业。
几年前,聂红伟发现村里有很多村民外出务工,但又不愿把土地流转出去,造成土地因疏于管理而效益不高,甚至无人耕种而撂荒,便有了“帮他们种地”的想法。种粮、田管、收粮、储粮、卖粮、清理、干燥,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一条龙服务,让小农户告别了“有地无人种”“想种种不好”的窘境。
不仅如此,聂红伟还以订单农业的方式发展了2万亩优质小麦订单。在自己耕种的同时,将订单分包给其他种粮大户。“我们不仅要做好自家的田间管理,还要帮其他大户和农户打药、追肥,这样才能确保订单小麦的品质。科技水平高了,田间管理的成本低了,效益也更高。”聂红伟说。
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合作社成立了社会化服务队,专门负责农机服务,60余台各式农机基本可以保证全程机械化作业。
“我觉得我有责任带领大家多种粮、种好粮、得实惠。”聂红伟的这个想法源于2012年,那一年,他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成为“名人”后,聂红伟对自己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表现突出,聂红伟又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他的合作社也先后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省级示范合作社”“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全省粮食生产大户”“全国粮食保供先锋”。
展望丰收 扩大仓容静待“粮满仓”
粮食要种好,还要保管好。
虽然合作社已有了3000吨的储粮仓,但远不够用,去年秋季因库容不足,有40万斤粮食被雨水浸泡霉变,让聂红伟教训深刻,提起这事就连称“太可惜了”。
今年小麦面积增加,产量将会更多,聂红伟准备新建一个10000吨库容的粮仓和一个3000平方米的晒粮场,为此申请了4亩建设用地。“院墙已经拉起来了,施工队也已找好,麦收之前一定能建好。”聂红伟指着一片空地信心满满地说。
不仅储粮仓不够用,原有的120吨容量的烘干机也不能满足需求了,聂红伟又投资60万元新增了一个容量180吨的烘干机。另外,订单粮食需要精粮,聂红伟还新添了两台精选机。
“合作社新添的这些农机,政府补贴了89000元。”聂红伟说,现在农民种地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保险补贴……有这么多的好政策,他种粮的劲头更足了。
“去年挣了200多万元,今年全投入到建仓库、买机械、购设备上了,但这钱咱花得值!”聂红伟底气十足。
聂红伟的“底气”来自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支持。
初春的皖北农田,麦苗青青,一望无垠,蔚为壮观。和春天一同如约而至的,还有中央一号文件。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发布的首个中央一号文件,擘画了乡村振兴蓝图,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聂红伟都会细细研读。“‘粮’策暖人心,种粮增干劲啊!”聂红伟说,今年,他会继续发展粮食订单,带领更多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麦田里,“振翅”而行的打药机在一趟一趟地奔忙着,聂红伟蹲下查看小麦墒情,一行行麦苗的叶尖上挂着露水,长势好的已经有十多厘米高。
看着茁壮生长的麦苗,聂红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样子,今年的小麦又将迎来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