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人学踏春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民间的踏春习俗,在先秦即已存在。古代春季有名的“上巳节”,三国魏以后一般定为三月初三,男男女女结伴穿上春装倾城而出踏春,或到山谷采摘兰草,或到水滨嬉戏洗浴,或到郊野宴饮行乐,认为可以拔除不祥,名之曰“春禊”。先秦的踏春则并不限于“上巳”这一日,《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道出了青年男女春日去东门外踏春的情景。汉以后,踏春活动在诗文中也经常有所反映。到了唐代,踏春则是在元宵收灯后开始,一直持续到三春之末。

唐代踏春又称“游春”或“野步”,有郊外散步游玩的目的,其中以唐代仕女踏春活动最有特色。每到上巳日,长安仕女结伴四出郊游,如遇有名花则席草而坐,解其裙裾围于四周而成帐幕,以作游赏,名曰“裙幄”。踏春时,常以斗百草为戏乐。斗百草,又称“斗草”,是以草为比赛对象,或对花草名,如狗耳草对鸡冠花;或斗草的多寡、韧性等。此外,唐代女子借踏春之际,还开展诸如荡秋千、跳绳和观球等体育活动。

古代的名人名家,如白居易、苏轼、沈括、徐霞客等都喜欢旅游。历代养生家都主张亲近大自然,他们认为水上的清风、山间的红日、迷蒙的群峰、蓝天的云彩、花草的芳香、鸟儿的歌唱……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那么,踏春可以养生健身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风和日丽,郊外的丛林生长着繁茂的绿色植物,不仅空气清新,而且在阳光照射下,会释放大量氧气,在林边海边溪畔还有充足的氧离子,使人精神抖擞;同时置身于绿色植物中,有助于消除视觉疲劳,绿色植物还能分泌出特殊气味,刺激人们的嗅觉器官,令人产生愉快的感觉。

古人虽然并不懂得绿植的这种科学作用,但却知道其好处,特别有益于身心健康。于是,一种重要的旅游习俗——踏春,便产生了。

踏春以散步为主,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要么登山远足,要么漫步林荫小道。择林木佳胜、飞鸟鸣叫的山川为目标,攀山越岭,不计速度,只求消遣,徒步而上。此时全身的新陈代谢旺盛,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都会得到改善。

踏春还是增长知识的好机会,边欣赏自然风光,边观赏名胜古迹,既提高心理素质,又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品味人生。近现代以来,许多文学家、科学家都有边散步边思考的习惯,在散步中获得构思。安徒生就是在森林中构思童话;居里夫人也说过,散步是激发灵感的最好办法。

长期伏案读书写作的群体和不分昼夜加班的白领,或长居闹市的人们,到郊外,到大自然中去踏春,接受日光浴、森林浴、呼吸新鲜空气,听鸟语、闻花香、看绿色,那翠绿的原野、潺潺的流水、碧绿的草地、浩瀚的林海,都能使人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魅力,使人心胸开阔、心情舒畅、振奋精神、昂扬向上。

当下,春日已到,天地之间,树木吐绿,小草发芽,百花开放,或者个人独行,或者全家出动,不正是郊游踏春的好时候吗?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