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天,74岁“白肺”老人闯关成功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感谢医生和护士,把我父亲一次次从鬼门关挽救回来,这么多天让你们受累了。”3月13日下午,在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病区,市民杨勇向医护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并送上鲜花和锦旗。

杨勇的父亲杨立国今年74岁,2022年12月26日因新冠病毒感染被送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治疗。三天后,因病情加重,进入重症医学科一病区进行抢救。“患者当时呼吸窘迫,呼吸频率每分钟达到40次,血氧饱和度下降到80%,双肺90%的面积已变白,属于危重症患者。”重症医学科一病区负责人杜文杰告诉记者。

杜文杰介绍,他们为杨立国给予无创和俯卧位通气,抗细菌、抗病毒及免疫调节,雾化化痰、纤支镜肺泡灌洗。两天后,杨立国病情加重,医生立即调整了治疗方案,将无创通气改为有创通气,增加了肺保护治疗。

经过十几天的治疗,杨立国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白肺”开始吸收。1月18日,杨立国在医院度过了自己的74岁生日,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不过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考验才刚刚开始。

一天夜里凌晨1点多,值班护士发现杨立国消化道大量出血,伴有血压下降、心率上升,立即通知医生。医生当即联系输血科、消化内科、介入科、胃肠外科,五个科室联合进行抢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手术,杨立国的消化道终于不再出血。

“像消化道出血这样的紧急情况,我们共遇到了三次,得益于医院完善的联合救治机制,一次次将杨立国抢救回来。”杜文杰说,不仅如此,整个治疗期间,杨立国先后十几次病危,病情多次反复。

在杜文杰看来,杨立国病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其自身患有多种慢性病息息相关。“杨立国家人自述,患者患有高血压病50余年、2型糖尿病30余年、糖尿病和肾病3年以及冠心病,肾脏、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凝血系统等均受到侵害。”杜文杰说,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治疗难度,让医护人员一次次面临新的考验。

治疗期间,杨立国不幸感染超级细菌——鲍曼不动杆菌,经药敏试验,医生为其服用泰能和替加环素,不过收效甚微。“我们结合国内外治疗指南,调整杨立国的治疗用药,改用舒普深和多粘菌素E,终于控制住细菌感染,让患者转危为安。”杜文杰介绍。

杜文杰告诉记者,多粘菌素E为“临采药品”,是市人民医院提前为新冠病毒危重症患者储备的救命药,在救治杨立国时发挥了大作用。

杨立国能顺利“走出”重症医学科,护士们同样功不可没。重症医学科一病区护士长郭秀荣说,杨立国刚转入科室时需要俯卧位通气,为防止脸部等受压部位出现压伤,每两个小时就要给老人活动受压部位。

不过,对护士们来说,最困难工作的是治疗后期每天帮助杨立国活动身体。“杨立国每天要坐轮椅两个小时,这样有助于痰液松动、呼吸顺畅和肢体恢复。”郭秀荣说,由于科室里的护士基本上都是女同志,每次至少需要三名护士才能将老人从床上抱到轮椅上。

得知杨立国要转入普通病房,郭秀荣和同事们非常开心。大家为杨立国换上棉睡衣,穿上拖鞋,带上日常用品,推着轮椅将老人送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并向接手的护士详细交代注意事项和护理要点,嘱托一定要把老人照顾好。

看到郭秀荣一行人即将离开,杨立国努力地抬起手,向他们挥手告别,眼神里满是感激。“再次感谢重症医学科一病区的医护人员,感谢你们在这74天里对我父亲的照顾,是你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杨勇感激地说。

记者:李鹏 文/图

编发:亳州头条

(责任编辑:丁静)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