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专业”让社会更加温暖——社会工作者朱友花眼中的“共建共治共享”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社工是什么?“是义工?”“是社区工作者?”……不,都不是。社工是一种职业,就像医生、教师、警察一样,是具有专业素质的社会工作人员,他们通过专业的手法,为社会困境人群提供差异化的爱心服务。

35岁的朱友花做社工6年了,她以心灵温暖心灵,用专业照亮了别人的生活。朱友花最关注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是“共建共治共享”。“我将发挥社工专业优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朱友花说。

朱友花在老年食堂为老人服务。

坚持社会服务工作6年

“大爷,今天的饭菜可口吗?有什么要求您尽管跟我说!”3月26日中午,朱友花在谯城区薛阁街道幸福社区的老年助餐食堂,为前来就餐的老人服务。

老年助餐行动是我市实施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亳州市红树林社会服务中心承接了市区6个社区的老年食堂服务项目,作为该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朱友花要经常往返这6个社区,为老人提供就餐方面的服务。

朱友花成立社工组织已经有6年了。从上大学开始,朱友花就热衷于公益,经常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每次参与活动都让她的内心充满温暖。

大学毕业后,她在哥哥的企业里做会计。有一天,她听朋友说民政部门鼓励成立社工组织,社工组织可以通过承接社会服务项目来服务群众。从那时起,一颗叫“社工”的种子便被播种在了朱友花的心间。

“我的工作也就月初和月底忙一些,平时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所以就想利用这些时间为社会做些事情。”朱友花说,当时亳州还没有专业的社工组织,她和两个朋友提出一起成立社工组织的想法后,得到了她们的支持。

2017年,亳州市红树林社会服务中心成立,并在民政部门完成登记注册。

“助人自助”让世界更温暖

朱友花说,社工就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被誉为“社会工程师”,这是一份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职业。

2019年,红树林社会服务中心中标安徽省民政厅十百千项目,这是该组织承接的第一个社会服务项目,朱友花至今仍然清楚记得他们第一次做活动的场景。

“当时有个男孩叫小豪,受邀在爷爷的陪同下来到活动现场,因患有智力障碍,他看着只有七八岁的样子,其实已经20岁了。”朱友花说。

活动结束后,社工要给受邀群众发放礼品,小豪对爷爷说:“这个礼物是送给我的,我不来的话,你是拿不到的哦!”这句不起眼的话,让朱友花感受到了小豪的开心。“他觉得自己是被社会重视的,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做社工的意义所在。”朱友花说,社工每个月仅有1000多元的交通费、电话费等补助,全职的固定驻点社工一个月也仅有3000元补助,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就是这些精神动力。

谯城区薛阁街道马元社区一对80多岁的空巢老人是红树林社工组织的服务对象。前不久,老先生因病去世,他的老伴儿受到了极大打击,一向开朗的老人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变得茶饭不思。作为社工,朱友花多次带领志愿者来到老人家中,用专业知识给老人做心理疏导,老人渐渐从悲伤的情绪中走了出来,久违的笑容又回到了老人的脸上。

“我们社工的理念是‘助人自助’,所以社工助人并非单纯提供物质的帮助,助人的过程更是对于服务对象的一种心灵支持的过程,让救助对象改变负面认知,从而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朱友花说。

用爱心和专业播洒阳光

朱友花最关注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是“共建共治共享”。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朱友花说,社工作为社会协同和社会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者作为政府和居民外的第三方介入,在政府与居民之间构建起了和谐的桥梁和沟通的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多方面任务都与社会工作有关,都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全面参与和发挥专业优势。”朱友花说,社工们都考取了社工证,能运用专业知识去服务社会,她感觉非常自豪。

随着工作的深入,朱友花也对“助人自助”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实现‘授人以渔’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共同努力。”朱友花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需求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对社工的专业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她会继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用爱心和专业为居民输出更优质的服务,努力让社会每个角落都充盈着阳光。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