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烈士陵园:守望不朽丰碑 传承红色基因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利辛烈士陵园坐落在利辛县纪王场乡路集社区,始建于1984年,原名为路集烈士陵园。该烈士陵园共安眠着665位革命烈士,其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138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148位,在各个时期牺牲的无名烈士363位,后期迁移安葬16位。

利辛烈士陵园里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进步青年抗日救亡

路集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早在抗日战争初期,革命的种子就在此萌芽。

据党史资料记载,1934年夏,共产党员傅焕之(傅子卿)到路集高小毕业生补习班任教,一方面讲授文化课,一方面向学生讲解中国革命的道理。当地学生唐肇华、祝复华、丁明、祝巨民等参加了学习。1936年,傅焕之因斗争需要离开路集,这些学生就到张村铺任景松处学习。

抗战爆发后,他们深感国难当头,决心报效祖国。于是,任景松就介绍他们去了涡北抗日根据地。后来,唐肇华等去了陕北抗大学习,丁明等人进了涡北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学习。1939年冬,唐肇华等返回家乡,在路集、江集、张村铺一带开展抗日对敌斗争。他们以教书为掩护,动员群众起来抗战,介绍进步青年去涡北投身革命,同时设法惩治地方兵痞流氓,伸张正义,激发群众的革命斗志。

1941年,新四军成立涡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派唐肇华等人返回家乡,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他们建立广泛统一战线和地方武装,夜袭占领张村铺的日军,给敌人造成恐慌。后迫于形势需要,撤往涡北根据地。

路集进步青年的抗日活动,在当地群众中造成很大的影响,使一批人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壮大了革命队伍。

先烈精神鼓舞后人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期间,利辛县社会各界人士来到利辛烈士陵园,开展扫墓活动。

前来扫墓的人们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敬献花篮,默哀致悼,聆听红色故事,进一步了解了那段悲壮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的斗争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先烈们的革命精神鼓舞斗志,以先烈们的进取精神坚定信心,以先烈们的奉献精神履职尽责。

在利辛烈士陵园里,既有利辛人熟知的牺牲时职务最高的利辛籍烈士孙路平、抗美援朝战场上荣立一等功的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王学才烈士衣冠冢,也长眠着很多普通烈士以及无名烈士。而每一座烈士墓的背后都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2003年12月,利辛县人民政府出资重修扩建并命名为利辛烈士陵园。2019年8月,利辛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对烈士陵园进行了修缮,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修缮后的烈士陵园更显庄严肃穆。

数百烈士安眠陵园

走进陵园气派的仿古建筑大门,一座横跨河面、身段挺拔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眼前。陵园由革命烈士纪念碑、悼念广场、烈士墓群和革命烈士纪念馆四部分组成,其中,悼念广场面积达1000平方米,能够一次性容纳1000人同时悼念;革命烈士纪念碑高14米,上面“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石刻大字为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光宇所题。整个陵园气势恢宏,古朴庄重,松柏掩翠。

纪念碑后方,是一处安眠着665位革命烈士的墓群,红色花岗岩墓碑斜放在草坪上的现代陵园建设模式,既有陵园的凝重肃穆,又有园林的秀丽清新。

利辛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烈士陵园东部,分为两个展厅,第一展厅包括“星火燎原”“抗日烽火”“迎接曙光”和“新的征程”四个部分,展出的是利辛县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事件、战斗经过和部分烈士的英勇事迹等内容;第二展厅展出的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1部委评选出的全国100位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图片、生平、事迹等。

近年来,利辛烈士陵园先后被确定为利辛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接待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平均30余批次,受教育者达2万余人次,充分发挥了烈士陵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