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鹏:花海经济为乡村振兴“增色添香”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朱宇鹏(中)和农技老师一块指导村民大棚种植技术

“等到秋天的时候,这一片都将开满菊花,肯定会特别好看。”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小怀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朱宇鹏望着面前的土地期待地说。2021年6月,朱宇鹏成为小怀村驻村书记,主要负责乡村振兴和民政工作。近两年的时间过去了,预计今年小怀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可达7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

初入小怀村 万事开头难

刚来到小怀村,朱宇鹏和共同来到小怀村的两位驻村干部一起,把小怀村摸排了个遍。“小怀村位于谯城区十八里镇南8公里,紧邻亳药花海大世界。下辖16个自然村,1366户,5100人,其中少数民族1283人,耕地10800亩。”这些数字仿佛印在了朱宇鹏的脑海中,问起村里情况时他总能脱口而出。

曾经的小怀村作为全镇唯一的贫困村,交通条件落后,主要是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种植结构比较单一,缺乏产业支撑,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在几番考察后,村委会决定建设阳光大棚种植甜瓜,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朱宇鹏和村干部一起一家一户地做工作,劝说村民把土地流转出来。经过大家的努力,阳光大棚建起来了。收益扩大后,该村又安装了路灯,硬化了路面,改善了村居环境,提高了村民收入。

朱宇鹏告诉记者,与村民沟通是前期工作最困难的部分之一,真是万事开头难。好在他们的付出让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后来一些村民主动将地流转出来了。

种植中药材 品种多样化

村里共动员群众流转土地近650亩,协调资金300多万元,建设37座阳光大棚、中药材及农产品加工基地、藏红花加工基地,修通村内道路22条,安装百余盏路灯,疏通沟渠5.4公里、黑臭水体及排污改造1.2公里,新建桥梁一座,让集体经济的“家底子”厚了起来。

“之前村里只种小麦和玉米,后来种植以亳芍、牡丹、桔梗、亳菊等地产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中药材,目前种植面积有3000多亩。”让朱宇鹏印象最深的就是中药材种植,“村里有位叫李玉才的村民,他家以前都是种植粮食作物,通过村里干部的动员,他及时种植了10多亩地产中药材亳菊,经济收入翻了好几番。”

朱宇鹏向记者介绍,之前村里有一块8亩左右的地,村干部想将这块地流转后打造成中药材加工基地。虽说地块不大,但是地里有400多棵树,涉及村民达18家,让这些村民砍掉自己的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朱宇鹏和村干部前前后后跑了几个月,最后才彻底说服这些村民。

“村民种植的桔梗在没有加工的时候价格很低,所以我们打算建一座中药材加工厂。这样既可以扩大生产、带动就业,又可以提高产业附加价值,振兴集体经济。”朱宇鹏说。

打造民宿村 助力乡村游

近年来,小怀村依托本地种植药材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现在,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与大棚特色种植初具规模,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5万元,今年预计可达7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

手中有资源,要充分利用,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小怀村与“亳药花海”离得很近,借助“亳药花海”,朱宇鹏带领小怀村村民积极打造“菊花海”。亳菊是中国药典冠以“亳”字的道地药材,与滁菊、贡菊、杭菊一道并称为“四大名菊”。亳菊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等功效,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规模种植亳菊可以给村民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

同时,亳菊也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目前,整个十八里镇共种植了2000多亩菊花,到了秋天,菊花盛放,小怀村将成为花的海洋。”朱宇鹏说,他们还将以小怀村的柴洼庄为中心打造特色民宿村,积极推进休闲农业、民俗旅游发展,引导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