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爱画之人,很少有不熟悉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油画杰作《蒙娜丽莎》的,蒙娜丽莎的脸蛋并不俊俏,穿着也不够时髦。画中的她,上身直挺,双手轻松地搁在胸前,一对明眸凝视着读画人,她的表情,有点教人不可思议。透过那双略带忧郁的眼睛,你很难猜测她究竟在想些什么?
她的脸上,挂着一丝神秘的微笑,是开心还是愁苦?谁也厘不清,谁也说不准,谁也道不明。据说,有机会走一趟法国罗浮宫的人,为商者,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商机;是作家、艺术家的,在她身上获得了灵感。她凝视着我们,更甚于我们凝视着她;与其说我们在关注她,不如说她在关注着我们。
这是一副将生活凝固在画中的微笑,一种让人沉入其中,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永恒而神秘的微笑。
每次品读这幅名画,或是埋首书案间解读大师们的文学艺术作品时,总会不由自主想起文学大家沈从文。年轻时的沈从文也曾对蒙娜·丽莎的微笑有过深切的眷恋。从这位文学大家存留的照片来看,不管在哪个生命阶段,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那是有别于蒙娜·丽莎的另一种微笑。他的微笑,是他生平最为欣赏、最为自负的那种微笑。不管从哪一种角度看,他的微笑里,始终含有一种让人心动的东西,滋生出一份平静平和的力量。
若说鲁迅、张爱玲是梦醒了的作家,那么,“掌握住了文字”的作家沈从文,可以说始终是个有梦的作家,他的梦是纯粹的,干净的,透明的。他小说中描写的,是自然和人情,美丽和虚幻,你可以如痴如醉,从中得到启悟;你可以流连忘返,从中得到慰藉。当一个人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告诉你可以转过身来,转过身来还可以微笑,还可以品读到别样的精彩,看到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可谁又能料到,一个天才的作家,一个写出了无数令人沉醉作品的作家,在历史的变迁中,也只能心有不甘地,搁下手中的梦笔。好在,他生来就是乐观的,即使在百般无奈的境况中,依然能够微笑着说自己很愉快。他的微笑中,有一份忧郁,更多的是自得。他的笑自始至终是不经雕饰的天籁般的微笑。
沈从文为人豁达,处事从容,一生不在乎拥有什么高屋华堂,只在乎百年千年后,曲巷深处是否仍有他的一座旧居;不在乎动用过多少文房四宝,只在乎红尘之中,是否仍有他的文字飘香。他说,一切人一切事,都会在时间下被改变,我对生活上的得失不大关心,却了然时间对这个世界同我个人的长远意义。
由此可见,从历史风尘中透露出的沈从文的微笑,是一种唯愿地久天长的诠释,是一份本真自然的人性流露,更何况这种平和彻骨的天籁般的微笑,在他的文字里随处可以窥视,随处可以触摸,随处可以拾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