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过亳州好人评委会评选,2023年5-6月份“亳州好人”揭晓,他们分别是:见义勇为好人贾雨晨,敬业奉献好人孟广华,孝老爱亲好人唐振英,孝老爱亲好人袁玉兰,助人为乐好人任艳杰。
见义勇为好人贾雨晨:探亲路遇火灾 勇救九旬老人
贾雨晨,利辛县巩店镇巩店村人,2020年9月入伍,现服役于吉林省通化军分区。
今年2月16日傍晚,从部队回家探亲期间,贾雨晨和父亲外出返回老家途中,看到一村中浓烟突起,原来是一村民家中着火,而相邻的一户人家则有人大喊“救火!救火!”。危急时刻,贾雨晨冒着呛人的浓烟踹开门,冲进屋内将一名年迈的老人背到安全地带。随后,他和村民及消防人员一起将大火扑灭。事后查明,失火点周围住着不少老人,如不及时扑灭后果不堪设想。
事后,贾雨晨默默离开了。一位参与救火的村民说,那个小伙子冲在所有人的前面,他满脸是灰、满身泥水,全靠他救火得力,才没让大火蔓延。当地村主任表示,必须找到那个好心的小伙子,对他表达全村人的感谢。村民四处打听,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乡亲们纷纷夸赞,“人民子弟兵,救火真英雄。”贾雨晨则表示:“部队教育我们,就是要在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我觉得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
据悉,贾雨晨服役两年半来,苦练本领,努力将自己锻造成能打胜仗的尖兵。他严格遵守部队纪律规定,团结战友,帮助战士打扫卫生,闲暇时义务到炊事班帮厨。 2020年度新兵训练中,由于他体力好主动帮助战友,获得“优秀新兵”称号。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张健点评:寒冷的冬夜里,火场中的老人,没有盼来扑灭大火的大雨,却等来了叫雨晨的战士。中国军人,之所以是国家的脊梁,不但有召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决心和本领,还要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英勇无畏。好样的,贾雨晨!你是一名合格的人民子弟兵!
敬业奉献好人孟广华:扎根基层30多年 化解纠纷3000余件
孟广华,谯城区魏岗镇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多年来,哪里有难以调和的重大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他忙里忙外的身影。30多年来,他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200余件,为群众挽回损失上千万元,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金牌和事佬”。他先后荣获亳州市优秀法律工作者、安徽省一级人民调解员等称号。
1989年,孟广华开始从事乡镇法律服务工作,他始终脚踏实地坚守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孟广华说:“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看到双方当事人横眉怒目来,携手并肩去,化干戈为玉帛,自己就有说不出的幸福感。”
从事基层人民调解和法律服务以来,孟广华成为魏岗镇及周边群众口中的“法律达人”,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孟万能”。当地任命孟广华为魏岗镇专职人民调解员,并在镇综治中心设立“孟广华调解工作室”,他于2018年被省高院、省司法厅评为“优秀人民调解员”。
日常工作中,孟广华总结出了“稳、准、狠、冷、热、抓”的“六字调解法”。孟广华认为,调解工作首先要“稳”,其次要“准”,最后要“狠”。“事儿厘清了,道理讲明了,老百姓的心自然就豁亮了。”孟广华说,他希望用自己的方法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张健点评:不争不斗为和,互促互进为谐。为人民谋幸福,不仅要让生活富足,还要安定和谐。我想,支持孟广华在年近古稀之年,还不分昼夜地奔波在调解纠纷路上的,不仅仅是一份份荣誉,还有属于共产党员的那份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的责任。
孝老爱亲好人唐振英:诠释为母则刚 照顾瘫儿44年
唐振英,今年75岁,亳州高新区第三社区管理中心张良社区居民。她44年如一日照顾卧病在床的儿子,用瘦弱的身躯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用无私和奉献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人间佳话。
1979年4月,唐振英的小儿子王小洼出生,但七个月大时却被查出脑瘫。为给小儿子治病,唐振英一家债台高筑,当其他人劝她放弃吧,把儿子送进福利院算了,唐振英却坚定地说,“孩子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即使治不好,我也不能丢下他不管。”
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王小洼最终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但唐振英始终不离不弃,践行着自己的诺言,44年如一日细心照顾着脑瘫儿子。
每天早上,唐振英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王小洼做饭。儿子生活不能自理,她就一口一口地喂。为了省钱,唐振英把家里的旧衣服做成尿布给儿子反复用。长期卧床的病人容易出现褥疮,唐振英每天要为儿子擦洗身体五六次。几十年来,王小洼每天身上都是干干净净的。
2011年不幸再次降临,唐振英的爱人不幸去世,于是照顾小儿子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她身上。从那以后,唐振英更忙了。 当别人问她,“万一你走了,儿子该咋办?”唐振英每次的回答都是,“只要我活一天,我就要让儿子饿不着、渴不着。为了儿子,我必须活下去,能多活一天就能多照顾儿子一天。”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张健点评:身患残疾让王小洼的人生旅程充满艰辛,但幸运的是,从开始就有个人默默守候在他身边,竭尽全力陪他这一程。她或许不知道什么为母则刚的大道理,因为在她眼里,你不是年过四十还不能自理的残疾人,而是刚会说话就笨拙地笑着叫“妈妈”的娃娃。
助人为乐好人任艳杰:返乡种植葡萄 致力富民强村
任艳杰,蒙城县板桥集镇桂光村党委书记、蒙城县亿兆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先后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亳州市劳动模范等。2021年,他被评为蒙城好人,同年12月被评为感动蒙城道德模范。
当年,任艳杰只身一人南下浙江打工。他先是到当地的葡萄园做帮工,后来,凭着吃苦耐劳的品质,任艳杰在当地慢慢发展起来。几年前,任艳杰毅然回到家乡,投身到现代农业建设中。
2016年,任艳杰和几位志同道合者在桂光村成立了蒙城县亿兆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了帮助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任艳杰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近1600亩,成员人均收益达2.6万元,每年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450多个。
怀着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初心,2017年,任艳杰当选为村党委书记。几年来,任艳杰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改善村基础设施,发展村级扶贫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如今的桂光村,水泥路纵横交错、产业兴旺发达、人心向上向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村党委书记,任艳杰带领村民共谋发展,勇担乡村振兴使命,探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路子,为实现富民强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安森林点评:返乡创业,是你的初心;助农脱贫,是你的使命;富民强村,是你的梦想。围绕精品葡萄种植、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等产业,在1600亩的葡萄园里,你下了一盘漂亮的乡村振兴“棋”,而“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荣誉,对你则是实至名归。
孝老爱亲好人袁玉兰:养大侄子侄女 不是娘胜似娘
袁玉兰,涡阳县牌坊镇西常村前常自然村村民。多年来,她无怨无悔照顾婆哥嫂的三位孩子;婆婆因病去世公公又患尿毒症,为帮丈夫分担家庭重担,她回老家包地耕种。2021年,袁玉兰被省公安厅命名为全省“最美警嫂”,2022年荣获“全国好警嫂”称号。
1997年,袁玉兰经人介绍与身为交警的燕快走进了婚姻的殿堂。1998年,燕快的哥嫂外出务工,把八岁的女儿托付给燕快和袁玉兰。她没有丝毫怨言,把侄女当做自己的女儿照顾,直到她考上大学。
2007年,燕快的弟弟因恶性脑肿瘤复发医治无效去世。看着弟媳艰难度日,袁玉兰又主动提出把弟媳两个孩子领到身边供养上学。屋漏偏逢连夜雨。2018年,袁玉兰的婆婆因病去世,不久,公公又患上尿毒症。为了供养子女和老人, 2019年,袁玉兰在老家牌坊镇承包了四十亩地,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与丈夫一起承担生活的重担。
在工作中,袁玉兰经常嘱咐丈夫:“咱家虽然不富裕,但是你无论是执法还是办案,都要对得起身穿的警服、头顶的警徽。”在她的无私奉献和默默支持下,丈夫在工作中取得了诸多荣誉。燕快常说,他所获得的荣誉,凝聚着妻子的辛劳、理解和付出。袁玉兰则总是说:“我为能成为一名警嫂感到自豪,尽管很辛苦,但我从没后悔自己的选择!”
亳州好人评委会委员安森林点评:婆哥婆嫂外出打工,你把侄女当女儿照顾;婆弟病故,你化身五岁侄女和三岁侄子的“编外妈妈”;为了补贴家用,你独自承包40亩土地。你就像洁白的玉兰花,纯真、高洁、友爱是你的“花语”。“玉兰花下过,襟袖也沾香”,是对你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