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笔者走进安徽省利辛县胡集镇杨湾村蚂蚱养殖基地,看到刚刚繁育出土的成千上万的蚂蚱在密密麻麻的大棚中欢快地“唱歌”。
站在基地放眼望去,一排排连体大棚整齐地排开,与普通的蔬菜大棚不同,这里的大棚内部全部增加了透气的纱网和塑料膜,并在大棚上方增设了电动遮阳网。
小蚂蚱如何摇身一变,从田间害虫摇身一变帮助村民蹚出一条致富路?
据杨湾村村书记李耿介绍,“自2022年以来我们盘活整合了杨湾村西王荒70余亩农用设施土地。村里经过将近半年的调研、筹划,最终落地建设了连体恒温棚,并确定发展蚂蚱养殖项目。因为蚂蚱养殖投资小、见效快,相比其它养殖业,管理相对简便。只要让蚂蚱的卵产在大棚里,保证温度适宜、草料充足,蚂蚱就能存活繁殖,饲养一批后可实现循环发展,还能带动附近村民就业。”
“第一茬蚂蚱基本出全了,生长周期大概在45天左右,就目前出土的情况来看,预计收成应该不错,按一年养殖4茬算,每个单体棚预计产出成品蚂蚱1500公斤左右,每亩地约4000公斤成虫。按照目前蚂蚱市场行情在每公斤30元上下浮动,一亩地就能收入6-7万余元,当年就可收回成本,第二年以后只需投入草料、人工及水电费用,效益非常可观。”近日,胡集镇杨湾村蚂蚱养殖基地负责人姜亮充满信心地说。
随着今年蚂蚱养殖产业的逐步成熟,该养殖基地现有固定工人8名,主要从事割草、喂养等工作,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和临时务工带动了周边近40余户村民增收。
“我家就是这个村的,之前在外面上班,现在咱村里有这个蚂蚱养殖基地,来这边上班一个月工资两三千块钱,还可以照顾家庭,在家门口上班也挺好的。”蚂蚱养殖基地的务工人员杨世华说道。
据了解,蚂蚱是一种可食用的昆虫,也是提取蛋白质的主要资源之一,具有营养高、个头大、肉质好、无污染的特点。近年来,作为一种天然的无公害食物,餐桌上备受青睐。
大棚养殖蚂蚱带动了杨湾村集体经济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通过创新的农业经济项目,村民们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并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接下来,杨湾村将持续大力度推动“一村一品”,把打造特色产业作为有力抓手,做大特色种植养殖,形成镇域产业集群式发展,实现“镇、村、民”共富。 ( 周新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