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很喜欢买书,看到喜欢的书就会忍不住想买回来,觉得买回来,仿佛就像读过了似的,有一种拥有的安全感。
上学时,因为经济有限,很多喜欢的书无法购买,所以,在工作以后,有了工资,实现了买书自由,可以把任何我想看的书都买回来,到后来同事知道我有很多书,便都跑来借书,导致整个工作区域流转的几乎都是我买的书。
有同事问我,为什么喜欢买纸质书?现在大把的读书软件和电子书如此多,在手机上读书不是更方便吗,我却不以为然,因为太喜欢新书的味道,喜欢触摸书上的每一行字,每一段话,每一页。我可以在书本上随意写下自己的想法,对书的理解,建立自己独有的财富,而不是一键删除就能抹去的东西。
张爱玲说,书是最好的朋友。因为不善交流,不太爱表达的腼腆性格,读书就成了陪伴我最好的选择。后来,我不再拘泥于看一直喜欢的小说,我想去看看那些我没有读过的书。
读了杨绛的《我们仨》了解先生一家63年的点点滴滴。从一场梦老人的梦开始,到“我们仨”最终还是走散了,温馨的三口之家,平淡的生活,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写照,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传达着三口之家几十年的爱。一生很短,短的一本书可以记载,一生又很长,长到我们都不曾遗忘。
读《瓦尔登湖》使我内心纯净,看到书中别样的风景,更看到的是回归本心为自己而活的自由。读余华《活着》命运夹杂着苦难的福贵,让人反思生命的意义所在。即使生活如此蹉跎,身边的人一一离去,也要保持微笑。
冰心说: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当你长年坚持读书的时候,便会发现内心在变得强大与充盈,而不为外物所动。
再后来我读美国作家雷蒙德·钱德勒《漫长的告别》感受到在人生这部舞台剧中,人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告别中渐渐走散,甚至来不及说一声再见此生便不复相见。但这不正是这场告别的意义所在吗?就像马洛说出了这样的话:“别了,朋友。我不会说再见,我已经和你说过再见了,那时候说再见还有意义。那时候说的再见悲伤、孤独而决绝。”人生本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与家人告别,与朋友告别,甚至与自己告别。但无论如何告别,都会带着内心的温暖,继续行走于这漫长的日子里。
秋风起,云飞扬,枫叶落,秋日长,不妨打开一本好书,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伴着书香气息扑面而来,在书中领略一段属于自己独有的奇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