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的猕猴桃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劫难”之后返乡创业,历经辛苦创造甜蜜生活

坚强的猕猴桃

秋风送爽,果园飘香。在利辛县汝集镇中华村产业园猕猴桃种植基地,大串成熟的猕猴桃挂满枝头,果农们穿梭在果园之中,忙着采摘、分拣、包装,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王振夫妇摘下成熟的猕猴桃。

恩爱夫妻返乡创业

“现在正是盛果期,我的这片果园有20多亩地,今年亩产可以达到3000斤,年收益将超过20万元。”利辛县汝集镇中华村产业园猕猴桃种植户王振说,他种植的猕猴桃个大汁多、香甜可口,很受市场欢迎,每年中秋节前后,都会吸引很多周边群众来果园采摘。

王振现年40岁,是汝集镇胜利村人,前些年一直和妻子一起在外务工,2017年才回到家乡种植猕猴桃。起初,夫妻二人打工也不少赚钱,没想着要返乡创业,但是妻子的一场重病,使这个家庭出现了变故。

2006年,像那时候的很多年轻人一样,结婚刚一年的王振带着妻子汝李勤,远赴江苏省务工赚钱。夫妻俩都非常勤劳能干,王振刻苦钻研学会了电焊技术,在工地上干活,妻子汝李勤也学会了纺织手艺,进入纺织厂上班,俩人一年能挣10多万元。几年之后,夫妻俩就在老家盖起了三层小楼,两个孩子茁壮成长,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然而好景不长,病魔像根毒刺一样扎进了这个家庭幸福平淡的生活。2016年,汝李勤意外检查出乳腺癌,突如其来的噩耗让王振感到震惊,但是他说:“我作为家中的顶梁柱绝不能倒下。”此后一年,王振陪着妻子积极配合治疗,爱人的陪伴让汝李勤感到安心,缓解了放疗化疗的痛苦,病情也日渐稳定。

一场重病让汝李勤丧失了干重活的能力,只能在家休养,王振则一直不离不弃,默默守候着爱人。为了给妻子治病,王振花光了家中的几十万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2017年,胜利村扶贫工作队了解到王振的家庭情况,将王振家庭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国家相关扶助政策。

“刚开始不想申请贫困户,感觉这个名头不太光彩,我年轻力壮有手有脚的,真不愿意带上贫困的‘帽子’。”王振说。

王振虽然读书不多,但是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让家人过上好日子。2017年,不甘贫困的王振和妻子商量后,决定靠地吃地,在村里搞特色种植,再次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试验田试种成功

“在外地打工时,我媳妇儿就爱吃猕猴桃,恰好我一个外地朋友在搞猕猴桃种植,当时我们这边还没有人种,我觉得是个好门路。”王振说,起初决定搞特色种植后,迟迟拿不准种什么,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开始试着种猕猴桃。

2017年末,王振投入仅有的2万元,在自家的两亩地上试种猕猴桃。为了保证成活率,选的都是上好的种苗。在朋友的细心指导下,王振和妻子慢慢摸索种植技术,看着逐渐长大的种苗,王振心中充满了希望。

然而,冬天的几场大雪,差一点又断送了王振创业致富的梦想。栽种不久的种苗难以适应低温天气,很多都冻坏了,眼看刚刚燃起的希望就要破灭。“种苗不可能全部冻死的,自然有活的,活了就说明咱成功了,我还等着来年吃果子呢。”看着心灰意冷的丈夫,汝李勤关切地安慰说。

后来,几十棵受冻的种苗从根部又发芽长起来了,王振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2018年初秋,小小的果园里,毛茸茸金灿灿的猕猴桃挂上枝头,摘下果子拨开果皮一看,果肉绿似翡翠,咬下一口清香酸甜、汁水四溢。

“虽然第一年挂果数量不多,但是果子品质很好,这次试种总算是成功了。”王振说,两亩地的果子,挣了2万多元,效益确实不错。这更加坚定了他发展猕猴桃种植的信心。

辛苦迎来甜蜜的回报

2018年下半年,初尝甜头的王振开始扩大猕猴桃种植规模,在汝集镇中华村承包了10多亩土地,搭架子、购种苗,一下又投入了10多万元。

目前,王振的猕猴桃种植规模超过20亩,年收益可达20余万元,夫妻俩相互扶持共同照看这片果园,用勤劳和坚韧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再一次迎来了幸福生活。

“中秋节前后正是销售旺季,徐香、翠香、红心等多个品种的猕猴桃均已成熟,果子大、品质好、汁水多,不少‘回头客’争相订购,目前已经销售过半。”王振说。

在王振的带动下,汝集镇的不少村民也开始种植猕猴桃。如今,猕猴桃已经成为汝集镇的特色产业。

“以后,我想继续扩大果园的规模,提升果子的品质,并且将自己的种植经验分享给乡亲们,带动更多人种植猕猴桃,让更多人尝到致富的甜头。”王振说。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