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大学生干起“牛”事业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从大学生到牛老板,从传统养殖到循环农业,2012年大学毕业的王亚楠历经10年的努力,其养牛规模从最初的37头发展到现在的近400头,年出栏量260多头,纯利润高达百万元。而他也已成为新农人的典型代表,用新理念、新技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大学生返乡创业当牛倌

王亚楠毕业于北京一所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制作专业。在别人眼里,他是搞艺术的,但是他本人心里清楚,自己无比热爱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小时候,王亚楠的父亲曾经在老院里养过十几头牛,他放学之后会帮着喂草喂水,乐此不疲。因此,王亚楠回到家乡之后,最想做的事业就是养牛。

“亲戚们都说,养牛没啥技术含量,大学生去养牛浪费人才,再说养牛又苦又累又脏,大学生哪吃得了这苦啊!”王亚楠说,他的父母没有理会这些说法,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创业梦想,还拿出40余万元作为创业启动资金。

2012年底,王亚楠将古城镇后许村的一处荒废窑场承包下来,这里原来是有10多个坑坑洼洼大小水塘的荒地,后经过清淤填土后,改建为一个90余亩的养殖场。王亚楠在这里成立了养殖场,开启养牛事业的第一步。

养殖规模从37头到近400头

近日,记者来到王亚楠的养殖场,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水塘里鹅儿游、鱼儿跳,棚里牛儿“哞哞”叫。

起初,由于资金有限,王亚楠只建设了一栋牛舍,购进了37头牛。为了养好这些牛,王亚楠倾注了所有的心血,从喂养、防疫到粪便处理,全部亲力亲为。但让王亚楠没想到的是,即便是精心呵护,仍有十几头牛先后死去,还没见效益就损失十几万元,他的满腔创业热情遭到重创。

“这30多头牛是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购进的,长途运输导致出现应激综合征。”王亚楠说,由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应激综合征一直发作,造成牛的死亡,好在最终保住了20多头牛。

经历了创业初期的挫折后,王亚楠开始意识到养殖技术的重要性。2014年之后,王亚楠多次参加谯城区新型农民职业培训,还积极对接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学习到更多的养殖技术和养殖经验,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经过十年稳步发展,王亚楠的养殖场现有标准化牛舍6个共6200平方米,现存栏肉牛近400头,其中能繁母牛210头,年出栏肉牛260多头,年销售额400多万元,年纯利润100万元左右。

生态循环农业让“秸秆变肉”

“我养牛的初衷就是想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升级转型。”王亚楠说。

王亚楠还致力于变废为宝,将动物粪便、农作物秸秆、肉牛联系起来,既实现了生态循环发展,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养殖场每天需要约10吨草料,除了自己种植的玉米和小麦秸秆,还要从周边村采购大量秸秆。”王亚楠说。2015年,王亚楠流转260亩地种植小麦和玉米,玉米全部用来做青贮饲料,小麦秸秆也能做饲料,养殖场的牛粪进到晾粪棚堆积发酵,形成有机肥基肥供农作物使用。这样一来,饲料有了着落,牛粪有了出路,一头牛每年成本节约了500~800元,养殖场一年至少节约了20多万元。

近年来,王亚楠的养殖场先后被评为“市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全国农技推广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等。“未来,养殖场将会适度扩大养殖规模,利用皖北粮食基地的自然优势,持续推进粪便、秸秆循环利用,发挥生态循环农业优势,推动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王亚楠说。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