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县李氏木雕:刀刻之间,尽显匠心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木雕从自然中取材,彰显的是指尖上的工艺,它让一块普普通通的木头实现了实用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的完美结合。

李明正在进行木雕创作。

涡阳县李氏木雕,传承人李明通过对中华传统木雕文化的学习,结合多年来的雕刻实践,对木雕圆雕、浮雕、半圆雕进行了大胆尝试,借鉴学习古典、现代图片白描,不断提升木雕技艺的灵感,技艺随之不断精进。2022年,李氏木雕入选涡阳县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明的木雕工作室并不大,地上桌子上堆满了形态颜色各异的木雕成品和半成品,一方书架上,摆放着很多美术书法等艺术书籍。戴着护目镜的李明,在台灯下,聚精会神地进行木雕创作。

李明的木雕作品。

说起李氏木雕的起源和传承,李明表示,其爷爷李昌荣年轻时在亳县以木工、雕刻日常家具为业,本地有个李姓外号“老仙头”的艺人,手法精湛,善雕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李明的爷爷经常向“老仙头”学习木工雕刻技艺。后来,因饥荒逃难,全家来到涡阳县落户,并靠着老手艺为生。李明的父亲李勤友擅长木工、绘画和书法, 一生从事木工、木雕手艺。出生于1975年的李明,在其爷爷和父亲的熏陶下,自幼就喜欢上了这门技艺,有志于把传统木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据李明介绍,涡阳李氏木雕技法为中华传统木雕工艺四大常见技法之一的圆雕,在实际运用中也可和线刻、浮雕、透雕进行适当的组合,突出创作主题,起到自由切换、复杂多样的穿插和重叠表现手法。

在木料的选择上,要满足雕刻需要的尺寸,最好使用木质密度高、油性大、质地细密的材料,包括太行崖柏、紫檀、黄花梨、黄杨木、鸡翅木、酸枝木、香樟木等,都是非常适合的原料。

李明正在绘制木雕草图。

“以前雕刻,主要以传统木雕刀具为主,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动雕刻机、可敲击木刻刀、手电钻、角磨机、抛光机、电磨机等,也为创作带来了更大的方便。”李明边说边展示着自己的“高科技”。

李明表示,木雕的加工工序一般是先“打粗坯”,按照从上到下、从前至后、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然后是“修细坯”,按照五官、四肢、服饰、道具进行的方式,并留有余地;再之后是“修光”,运用精雕细刻进行整体精修,以消除刀迹为目标;最后是“打磨”“抛光”,为达到木料表面光亮效果,还可配合木蜡使用。

除了飞禽走兽、花鸟鱼虫这些常见的动植物外,李明最喜欢雕刻一些观音、弥勒、财神等,题材丰富又寓意美好,体现幸福美满、平和宁静的民风民俗。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