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木匠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我游完重庆三峡后,游轮在湖北宜昌靠岸。第二天,我在宜昌到宁波的高铁上,同座位是一位小伙子。由于职业习惯,我与他侃侃而谈。他是重庆忠县农村人,今年33岁,中学念完后,就跟父亲学会了一手木匠活。这次去杭州建筑工地做木工。我有心地问,他专心地答。你为什么中学毕业后选择学木匠呢?他听父亲说,人要是学会一门手艺,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我同全村不少回乡的毕业生都学会了木匠活,我们那个村被县里誉为“木匠村”。

我问他,做木匠活苦吗?他说,很有意思。一根木头,经木匠三下五去二,就变成了门窗、椅桌,看起来是家具,实际上是件工艺品,并认为木匠是门艺术活。所以,渐渐地喜欢上木匠活了。从小他就看到父亲做木工长大,还经常当父亲的助手。

他说,木匠手艺确实是一个辛苦活。七八十年代做木工,基本是手工操作。遇到需要板材,就要把圆形的木头捆绑在一棵大树上或柱子上,拿来长长的大锯,一边一个人,有节奏地“呼啦,呼啦”地拉锯着,有时还喊起了号子。他就站在旁边,经常助威。细碎的锯末,就像初冬飞下的小雪,连绵不断,然后,将锯好的板材再用刨子加工,那薄薄的、翻卷的刨花散落一地,就像木头开出的花朵,眼前刨花有黄色的、橙色的,有条纹色的,还有白色的,可谓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经过一系列操作,原本圆滚滚的木头,变成各式各样的家具,造型别致,好看极了。

这位小伙子还告诉我一个秘密。他说,做木匠有大木和小木之分。父亲兄弟两人一个做大木匠,一个做小木匠,兄弟相互配合,大木将房子建好,小木就做家具。他叔叔是做大木的,专门为人家建楼房、修祠堂等,大木多与泥瓦匠配合。建房期间,要上山选木料,砍屋柱,大梁就需要大木匠来做。待房屋上梁时,那是木匠们最风光的时刻,木匠师傅先把房梁用绳子系好,爬上砌好的墙顶后,在梁的正中,贴好红纸写的吉言:上梁大吉。几个人合力将房梁向上拉,下面的人向上顶,妥当地放正房梁,这时,将挂在房梁上的一串串鞭炮点燃,引来许多男女老少拍手庆贺,场面热闹非凡。

九十年代后,木匠“智能化”了,不分大木和小木了,房梁都是用钢筋水泥框架替代,什么电锯、电钻、电刨、电锚等,板材不用拉大锯了,用半成品或成品板材,直接划线剪裁,或者是用成品门、窗、衣柜等,然后组装。不仅省力,而且省时,造型还非常精致美观。从前的木匠手工活,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木匠的劳动强度随着科技进步,逐渐减轻了。

高铁前进了五小时,我快到站了,在准备行李时与这位青年木匠握手道别。随着高铁的前进节奏,我在想,岁月无痕但沧桑有迹,总有一些往事留在人们记忆里,牢牢地占据着心灵最深处的神经……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