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老手艺 油炸馍+麻糊:美味小吃的黄金组合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药都每天早晚众多街头小吃中,油炸馍和麻糊这一美味套餐深受人们喜爱,这道老少皆宜的美食多年来一直长盛不衰,保持着那份质朴的清香。

油炸馍又称油杠,其形状似油条,却比油条短而粗;其味道也似油条,但比油条松软可口。

油炸馍的制作难在和面。和出的面,既要有发面的特性,又要有面筋的特性。面和成之后,用两根细铁棒拧出一块,拉扯成条,放油锅里细细一炸,外壳金黄,内里松软,根据个人喜好,还可以在中间加入一枚鸡蛋,食之别具风味。

油炸馍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早年的油炸馍和现在的油炸馍相同吗?在市区和平西路找到做油炸馍的老艺人王玉堂后,记者好奇地与老人家攀谈起来。

年近60岁的王老做油炸馍已有40多个年头了。老人家一边熟练地操作着,一边向记者介绍说,早些年,油炸馍的制作是严格按照每个一两七钱的重量制作的,因为那时要用粮票购买油炸馍,一两的粮票可以换一两七钱的油炸馍。

改革开放后,油炸馍的重量没有特别的规定,渐渐地从几分钱一个随着市场行情演变成现在的五毛钱一个。

那么,油炸馍是怎样产生的呢?

对此,有资料记载,相传,在清朝某年,亳州城隍庙演“大班会”(民间舞蹈),当演到将“秦桧夫妇”拉出去示众时,一个卖小吃的妇女随手揪起一面团丢进油锅里说:“炸死你这个秦桧!”那面团被油炸之后,竟色黄蓬松,捞起来一吃十分可口。油炸馍就这样在无意中诞生了。

人们在吃油炸馍的时候,总爱叫上一碗麻糊搭配着。

麻糊分为咸麻糊和甜麻糊,咸麻糊里放有食盐、调味粉、花生、黑芝麻和粉丝,甜麻糊里其实也不放糖,它和咸麻糊一样,先是用豆面和小米面混合适量的水煮成糊状,不同的是,甜麻糊里不放食盐、花生等,而是把熬好的糊盛到碗中,放入已浸入盐味的黄豆和咸菜,这便成了香喷喷的“甜”麻糊。

相传麻糊诞生已有千年之久。早些年,人们仅在麻糊里放入黄豆,后来又加入了咸菜,一些老艺人说,麻糊在制作过程中,最好将小米面和黄豆面按对半的比例掺在一起煮,那样煮出的麻糊粘稠香甜,才是最美味的麻糊。

人们对于麻糊是如何产生的已无人知晓,很多长者说,他们只知道麻糊是老亳州人传下来的健胃美食,至于怎样被发明出来的,也许和北方人爱喝稀饭有关系。聪明的亳州人根据个人喜好发明了这道类似稀饭而又与稀饭大不相同的美食。

(记者 刘景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