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条,又称粉丝、细粉,名称众多,是亳州冬季必备食物。粉条流行于全国,形制多样,有粗粉、细粉、宽粉、圆粉、扁状粉、片状粉。粉条食用方法多样,既可作主食,也能当菜,蒸、煮、煎、涮、炖、炒、拌、炸均可。绿豆、红薯、豌豆、蚕豆、土豆、魔芋,都是做粉条的原料,制作方法大同小异。亳州粉条,多用红薯粉制作,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质、多种矿物质,能吸收各种汤料的味道,是绿色天然的健康美味。
粉条相传是战国时期孙膑所创。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粉条的制作过程,包括浸米、淘其醋氮、熟研、袋滤、杖搅、停置、清澄等程序,跟今天的方法几乎一样,后经多年推陈出新,形成如今花样繁多的制作工艺。
儿时的冬季,是漏粉的季节。准备漏粉的人家,那年红薯种得会特别多。漏粉用的红薯,一般是红皮的品种,这种红薯个头大、产量高、淀粉含量高,如果蒸着吃,又面又香,甚至有点噎人。漏粉前的准备工作是制作淀粉。勤劳的主妇把红薯洗得一尘不染,然后用机器将红薯磨碎,然后用干净布袋装上,往里面倒入清水,再不断淘洗挤压,乳白色的汁水渗出。直到布袋里渗出的汁水不怎么浑了,再开始下一袋,相当考验人的耐性。红薯汁水在水缸里静置,淀粉积淀下沉,待到晴天取出,放到包袱上沥干水分,形成一个个粉团块。粉团块的形状,最终由包袱形成,不圆不方,上面平滑如镜,周边有布纹褶皱,一个个摆在那里,外形像树墩,洁白胜雪,美丽无瑕。
漏粉的第一步是制芡。将粉块入缸,用铁锤、擀面杖捣碎,加白矾,沸水化开。第二步是和面。粉块化开后,用擀面杖飞快地搅拌成面团,再用手不断用力翻转面团使其均匀有弹性。面团粘稠,需要很大力气,这是全场最壮观的环节。只见五六个精壮汉子,围在大缸周围,光着膀子,一边绕缸走动转圈,一边用力和面,一边喊着口号,个个大汗淋漓。这整齐划一的动作、口号,非常有艺术气息。事实上很多劳动场面就是艺术,比如黄河船号、乌苏里江船号、长江船号。面团和得好,漏出的粉条才能色泽鲜亮,筋道有弹性。
面和好了,就要开始漏粉条了。漏粉的工具是底部打孔的漏瓢,孔的形状粗细将决定粉丝的成品,这要根据主家的需求决定。漏粉的主要操作人称“掌瓢”,一般是经验丰富的师傅。“掌瓢”站在盛满沸水的大锅边,锅底的大柴呼呼作响,非常热。“掌瓢”手中的漏瓢,起码装了五六斤粉团,他用另一只手拍打挤压,漏瓢之下形成连续不断的粉条。“掌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重体力活,师傅力气要大、用力要匀,他的操作,决定了粉条的质量。
粉条从漏瓢出来,进入沸腾的大锅。锅边有人手持木棍,不断拨拉锅里的粉条,既要防止粉条粘连,还要将煮熟的与刚入锅的分开,然后将煮熟漂起的粉条捞起入冷水缸。女人们在冷水缸里反复漂洗,将粉条捞出,用竹竿挂起来。经过夜晚的寒霜和晴天的晾晒,就可以打捆包装、上市出售了。
漏粉看似简单的操作,实际是个参与人员多、协调性要求极高的工作,需要快速有力、严丝合缝的配合,一点不能马虎。和面需要五六个青壮劳力,漏粉需要经验丰富的“掌瓢”师傅,漂洗晾晒至少需要两个人,还要有“司炉”。“司炉”主要是老人孩子,他们主要负责给煮粉的大锅烧水,需要硬柴猛火铆劲烧,火力不足则影响粉条质量。漏粉是一家人的大事,也是亲朋好友的大事。漏粉这天,院子里熙熙攘攘,亲戚朋友来了,街坊邻居也来了,都不想错过这每年一次的壮观场面。大家可不是单纯看热闹的,农村人口多,人也热情好客,能搭把手帮个忙的,都不会闲着。如今这些热闹温馨、欢声笑语的场景越来越少了。
粉漏完了,庆功宴少不了猪肉炖粉条。猪肉、豆腐、白菜、粉条等食材,加上辣椒、花椒、八角之类的调料,烩上一大锅,出锅时再撒些菠菜葱花,香气扑鼻,满院子都是肉香味。男人们从事重体力劳动后,吃猪肉粉条加红油辣椒,再喝上两杯,饱腹解乏。这天,亲朋邻居来了都要管饭,每人一碗猪肉粉条,再吃两个馍,色香味俱全,酣畅淋漓,满口生津。凉拌粉条、粉条炒肉,也会一一登场。新鲜的粉条,粉糯滑腻,香软弹牙,不加任何调料就是美味,跟晾干后泡软的风味迥异。
令人难忘的是一种手指粗细的粉条,这是师傅现场特制的,比普通粉条粗得多,只有漏粉当天这顿饭才能吃到,特别劲道过瘾。后来才知道,粉条太粗的话,做起来费料不划算,不容易晾干,吃的时候也不容易泡发,所以市场上基本买不到。另外一种特殊产品是粉条疙瘩,也就是瓢里最后剩的粉块,直接下大锅煮熟,更加滑嫩劲道。
记忆中的冬天,很多人家漏粉条,村口随处可见正在晾晒的新鲜粉条,阳光下,它们闪着亮光,晶莹剔透,干净透明,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如今粉条价格低廉,全国各地都有,农家也不再手工做粉条了。传统手工漏粉费时费力,每一项都要人工完成,生产效率低,年轻人纷纷外出上学打工,很少有人再学习这项传统手艺。
后来,村里出现了半手工半机器的制作方法,村民只需制作淀粉,其他由机器完成。商品经济时代,大企业、自动生产线,是今天主流的制作方式,没有经过人力打粉和面的粉条,生产成本低,但吃起来不够劲道。如今很多粉条厂家,声称自己是传统手工制作,但是不是手工制作,也很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