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姐的春夏秋冬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小区门口新开了一家服装店,叫“张小姐的春夏秋冬”。看到这店名,“陈小姐的春夏秋冬”猛然在脑海里复苏。

师专毕业,我被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教书。与学校一路之隔,是一个农村集市,隔日逢一次集。逢集时人头攒动,集市周围各种店铺都有。学校大门正对面,有一家裁缝铺,门脸很小,却有个很诗意的店名——“陈小姐的春夏秋冬”。

我第一次进店,根本不是要做衣服。那是开学后不久的一天,下午放学后,呆在宿舍无聊,便想到校外的田野里走走。那时,秋阳斜照,清风宜人,稻穗金黄,黄豆摇铃,正值丰收在望的时节,田野景色很美。可一出校门,就被马路对面“陈小姐的春夏秋冬”吸引了。我不知道那是个什么店,便不由自主地穿过马路。原来是一家裁缝铺子。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正坐在缝纫机前忙活着。

见我进店,她立即停了活,满面笑容地问我想做什么衣服。我不好意思地说:“我不做衣服,看你的店名很有诗意,就过来随便看看。耽误你干活了,不好意思。”

她一边说着没事没事,一边站起身来。她身材高挑,皮肤白皙,圆圆的面孔上嵌着一双爱笑的大眼睛,给人扑面的亲切感。

她说:“我以前好像没见过你。”

“是的,我是刚分配到对面中学的老师。”我告诉她。

她一听,有些激动地说:“好羡慕你呀!我从小就梦想当老师,可我没考上大学,家庭条件不允许我复读,就只能学了个手艺。”我怕耽误她干活,简单交流几句便告辞。她热情地送我出门,还约我有空常到她店里玩。我看出她是真诚的。后来,我便经常光顾她的小店,并且我们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她全名叫陈士荣,和我同岁,比我大了五个月。我们同届高中毕业,当年她差了十几分没考上大学。她很想复读,考大学,当老师。可家里兄弟姐妹多,负担重,她又是老大,便无奈地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去跟她表婶学了裁缝手艺。作为女孩子,在那个年代,这手艺是个很热门的营生。学了一年多,她就出师了。回来后她就在家门口的集市上开了这家裁缝铺,取名“陈小姐的春夏秋冬”。

因为她手艺好,服务周到,待人热情,周边的人都找她做衣服,她的活也就越来越多,从早到晚都不见她闲着。我有时还会帮她做些锁扣眼、钉纽扣、剪线头之类简单的活。忙急时,她有时会说些羡慕我有个清闲的工作,不像她没黑没白地劳累,感叹命运不好之类的话。可随着她缝纫技术越来越精,她也越来越忙,那些羡慕和抱怨的话却渐渐从她嘴边消失了。不管有多忙,笑容都时时挂在她的脸上。那时候,我就知道,她家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

两年后,我调离了那所学校。大概过了五年,我到那所学校参加一个公开教学活动,特意去看她。她的店面已扩大到两间,裁缝成了附带的活,主要卖成品服装了。她的生意仍然很红火。她见我,非常高兴。但由于是逢集日,顾客很多,她根本没时间和我多说话。只是一边招呼顾客,一边跟我说,现在人有钱了,都喜欢买成品衣服,做衣服的少了。一年前,她就租了旁边的房子,改卖成品服装了。那次,我只呆了十几分钟便离开了。

又过了三四年,我去市第一人民医院看一个生病的同事,与她不期而遇。我问她服装店还开不开。她说关门了,她丈夫生病,在医院住几个月了。她说她已在城里买了房,等她丈夫的病好了,她想在城里开个服装店。匆匆说了几句话,她等着去给丈夫买饭,我等着去看同事,就此别过。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到她,也没听到过她的消息。

不知怎的,自从遇见“张小姐的春夏秋冬”,我心里就惦记起当年的“陈小姐”来,且总感觉这“张小姐”与“陈小姐”有某种联系。

当有一天我再次进店,便忍不住探问起开店的女孩来。我说:“好巧,我以前有个好朋友,她开了一家裁缝铺,后来也卖服装,店名叫‘陈小姐的春夏秋冬’。”那个女孩听了我的话,吃惊地问:“你说的店是在龚集街上吧?开店的是我妈。”

我没想到我的感觉如此准确。激动地问:“你妈现在还开服装店吗?她以前跟我说,要到市里开服装店的。我好久没见过她了。”

女孩叹了口气说:“我妈命苦,我爸很早就瘫痪了,我妈一直照顾我爸,哪有时间开店?我以前在外地打工,现在我妈年龄大了,身体也不怎么好了,就回来开个服装店,也好照顾照顾我爸我妈。我很喜欢我妈以前的店名,就改了个姓,用上了。”

我又问了她很多关于她妈妈的情况。临走还要了她妈妈的地址,打算抽空去看看她。我在心里默默地祝福“陈小姐”以后的春夏秋冬都能安好幸福。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