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援疆,甘做胡杨育桃李——记第四届“安徽最美教师”邵超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滴水,可以选择进入大海,永不干涸;也可以化为甘霖,成就自我。2020年,茨淮新河畔长大的邵超,从蒙城县奔赴四千公里外的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成为一名援疆教师,并先后两次援疆,甘做沙漠胡杨,将热爱和奉献化作甘霖,用心用情育桃李。

援疆期间,邵超获评“安徽好人”、安徽书香之家、“亳州市优秀教师”“亳州市最美家庭”“蒙城县文明家庭”、皮山县固玛镇小学“优秀援疆教师”等荣誉称号。2023年12月,他又被评为第四届“安徽最美教师”。

下课后,邵超还在为孩子们讲解知识点。(受访者供图)

建立“梦想”档案,为“小胡杨”点亮人生

3月27日晚上,刚刚结束紧张的月考,邵超加班为学生们批改试卷后回到驻地。“从这次考试成绩看,学生们的语文分数又提高不少,这让我非常欣慰。”邵超在电话里向记者分享了喜悦之情。

今年44岁的邵超是蒙城县楚村镇中心小学语文老师,2020年9月,前往皮山县固玛镇小学,开始援疆支教工作。

尽管提前做了不少“攻略”,但刚到皮山县不久,邵超的喉咙就干哑得说不出话来。不过相对于水土不服,他面临更大的挑战是如何快速融入新班级这个大家庭。

邵超被分配到五年级的一个班级上课,班上有58名学生,学生们活泼爱动,有的学生很不听话,尤其是一个叫阿里木的男生,是出了名的“捣蛋鬼”。邵超对他“不离不弃”,想方设法赢得他的信任。但邵超没有直接进行鼓励,而是采取了迂回战术。

一次语文考试,邵超给成绩前10名的学生发了笔记本作为奖励,阿里木没能获得奖励,在班里哭了起来。邵超看到时机成熟,给阿里木也发了笔记本。从那之后,无论遇到什么事,阿里木都愿意和邵超分享,上课也认真听讲了,成了一名乖巧上进的好学生。

渐渐地,学生们都爱喜欢上邵超的语文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洽。2022年6月19日,学生们邀请邵超吃饭,要一起给他过“父亲节”。“当时特别感动,没想到我在学生们心目中这么重要。”邵超说。

邵超还为58个孩子建立了“梦想”档案,让学生们写下自己的人生目标。“58个梦想,就是58个未来和希望。希望你们好好学习,不负韶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邵超鼓励孩子们勇敢追梦,为梦想而奋斗。

“在邵老师的鼓励下,我第一次那么渴望能考上大学。”学生曼祖热穆·阿卜力克木说。

“传帮带”促成长,留下一支“人才队伍”

2021年,第一次援疆期满后,邵超回到蒙城县,但心里依然牵挂着几千公里外的孩子们。于是他再次报名参加援疆,来到了皮山县安徽实验学校接续支教三年。“那件事让我明白,援疆工作早晚都有结束的时候,我要帮助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邵超表示。

邵超的想法得到其他援疆教师的响应,支教工作队成立了语文、数学两个教研组,定期举行线上线下专题讲座。大家还结合个人所长,纷纷开展“师徒结对”、教学公开课、专题讲座等教研活动。

在邵超精心策划和组织下,固玛镇小学开展语文、数学、美术、音乐公开课达10次之多,支教《工作简报》从无到有,成为援疆教师和当地教师交流工作的平台,促进了学校教研工作开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发起“云端援疆”,安徽“名师”组团授课

“我在支教工作中发现,当地教师语文教学水平不是特别好,学生的作文水平需要提高。”邵超说,他牵头成立了固玛镇小学安徽援疆教师文学社,不仅提升了学校的语文教学水平,还带动了校园文化发展。

邵超不仅是一名语文老师,还是中国散文学会、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从援疆的第一天起,邵超就在思考如何发挥好身边的“文化”资源,为教育援疆、文化润疆作出更大的贡献,2023年5月,他发起了“云端援疆”活动。

“云端援疆”活动得到了皮山县教育局、安徽省文联、安徽省作协的大力支持,17名来自安徽省高校、中小学校的作家、名师报名参加。邵超介绍,“云端援疆”分为“‘皖疆’写作名师公益大讲堂‘今天我来讲’”和“安徽作家‘进’皮山,文化润疆‘香’满园”两个线上专题讲座,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每月开展一次。

截至目前,“云端援疆”活动已开展14场,受益师生数万人次。皮山县固玛镇寄宿制中学语文教师崔彦豹受益匪浅,通过聆听“云端援疆”活动的专题讲座,不仅提高了他的写作能力,也让他在教学上找到了更好的方法。 

“我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希望通过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助力当地青年教师的成长。”邵超表示,他将更加努力工作,把更多的安徽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新疆,实现教育援疆、文化润疆从“输血”到“造血”,再到“活血”的嬗变。

快评

红烛照边陲 初心映芳华

从蒙城县到皮山县,导航距离4000多公里,相隔千山万水,邵超克服水土不服,把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教育的热爱化作甘甜雨露,用心用情浇灌着当地的“小胡杨”。

在永不干涸与成就自我面前,邵超选择了后者,这注定是条充满艰辛、长满荆棘的道路,但他却甘之如饴,默默扎根边陲,服务边疆,用青春书写人生华章,谱写了一段民族团结、交融奋进的动人篇章,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