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圣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浮现的大都是影视剧里那句拉长了声音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随着这一经典台词,太监用双手展开大约与肩齐宽的圣旨,对着下面跪迎圣旨的大臣、官员们进行宣读。但是,事实上的圣旨是什么样的,大多数人大概并没有见过。
在蒙城县档案馆里,有一道150年前的圣旨,这道圣旨是同治十三年(1874)七月十七日大清朝廷颁发给记名遇缺题奏总兵韩尚吉曾祖父母的。韩尚吉是什么人?朝廷为何要颁发圣旨给他?今天,我们来看看这道“同治圣旨”。
圣旨实为诰命文书档案
这道圣旨内容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宣畅国威,统三军而奏绩;采甄潜德,溯四世以推恩。积庆有源,流光自远,尔韩永奇乃记名遇缺题奏总兵斐凌阿巴图鲁韩尚吉之曾祖父,淳心抱质,善气储祥,丕建乃家,允肇弓裘于奕叶;克昌厥后,诞膺节钺于高门。爰贲徽章,俾扬令问。兹以尔曾孙河防案内出力,赏给一品封典,赠尔为振威将军,锡之诰命。於戲(呜呼)!簮缨赫奕,式隆一品之殊荣;纶诰辉煌,用慰九原之夙志。祗承显命,长播休生。制曰:德门积善,衍余庆于后人;幕府策勋,锡殊恩于先世。家声克大,壸(kun)范攸昭,尔钱氏乃记名遇缺題奏总兵斐凌阿巴图鲁韩尚吉之曾祖母,佩服女箴,娴明母道,惠风肆好,留懿训于闺中;令绪三传,毓奇才于阃外。爰领茂典,俾阐徽音。兹以尔曾孙河防案内出力,赏给一品封典,赠尔为一品夫人。於戲(呜呼)!涣汗诞敷,用播深遐之泽;湛恩遍洒,益扬贤淑之名。显命丕承,幽光允贲。
翻译成现代文,大概意思就是:韩尚吉在军中表现突出,“宣畅国威,统三军而奏绩”,朝廷觉得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功绩,“积庆有源,流光自远”,是因为其祖先有德,“德门积善”。于是“溯四世以推恩”,应该对他的曾祖父母给予表彰。朝廷认为他的曾祖父“淳心抱质,善气储祥”,为人忠厚淳朴;他的曾祖母“佩服女箴,娴明母道”,持家有方,所以家门昌盛,培养出了韩尚吉这样为朝廷分忧解难建功立业的功臣。朝廷于是以韩尚吉“河防案内出力”,赏给其曾祖父母一品封典,赠给其曾祖父振威将军、曾祖母一品夫人的殊荣。最后勉励说,这是皇帝和朝廷给你们家的荣耀,“簮缨赫奕,纶诰辉煌”,你们家应该感激皇帝和朝廷,“涣汗诞敷,湛恩遍洒”,广泛传播皇帝和朝廷的恩德等等。
圣旨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这件我们俗称的“圣旨”,实际上是大清朝廷的诰命文书档案。除此之外,还有一件是颁发给韩尚吉父母的,除因身份不同表述略有不同之外,其格式和内容大体相同。按照清制,应该还有一件颁发给韩尚吉祖父母的,因历史原因没有和这两件圣旨保存在一起。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这件圣旨抬头不是像影视剧里那样“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另外,这件圣旨也不像影视剧里那样只有两肩之间那样宽,真正展开后左右长却有337厘米,上下宽也有33厘米。
这件圣旨的材质为御用提花织锦,左侧首部织有满文“奉天诰命”,右侧篆书“奉天诰命”,全文用满、汉两种文字工整书写,其左侧自左向右书写满文,右侧自右向左书写繁体汉文,称之为“满汉合璧”。中部钤满、汉文“制诰之宝”御玺,红、青、赭石、浅黄、明黄五色,有祥龙、祥云、仙鹤图案,落款“同治十三年七月十七日”,卷轴后保存。
圣旨的内容由翰林院撰拟,其作为皇帝所专有特发的宫廷文牍,对于研究清代诰命的格式和内容、清末历史及清代封赠制度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韩尚吉”其人其事
韩尚吉是谁?其籍贯是哪里?其生卒年月和生平事迹如何?这件圣旨为什么会保存在蒙城?循着这些疑问,笔者首先向蒙城县档案馆退休老同志请教。据回忆,该圣旨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蒙城县原一离退休老干部处征集的,至于圣旨内出现的韩尚吉其人的相关具体情况,却没有更多详细说明。
为深入了解韩尚吉其人其事,近年来,笔者通过多种途径,先后走访多地档案馆,了解相关情况,查找档案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到一条与其相关的记录:“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六。卷之二百四十。同治七年八月上摘要 ……以陕西官军防剿回匪,并援剿直隶捻匪出力,赏提督宋朝如等二品封典,提督章合才等黃馬褂,总兵官易万胜 ……韩尚吉……道員刘锦棠、副将彭焕彰等巴图鲁名号”。这条记录显示,同治七年八月韩尚吉与同为总兵官的易万胜等人“以陕西官军防剿回匪,并援剿直隶捻匪出力”,被同治皇帝赏巴图鲁名号,同时也印证了圣旨内韩尚吉“斐凌阿巴图鲁”和“河防案内出力”的表述。进一步查阅民国4年《重修蒙城县志》和《清史稿·列传》等史志资料,却没有看到韩尚吉传记等其他更详细的记载,引以为憾。
综上,结合清朝同治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和第一历史档案馆查到的上述记录,初步推测韩尚吉应与蒙城另外一名晚清将领马玉昆同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武将,参与过剿捻和平息回民叛乱,因功封为总兵官,又“以陕西官军防剿回匪,并援剿直隶捻匪出力”赏巴图鲁名号。大概因为韩尚吉仅为记名总兵,加之功绩不够显著,故没有其同时期的马玉昆那样名声大、职位高、功绩显,所以也没有像马玉昆那样在《清史稿》《蒙城县志》及清代档案等史料里留下更多记载。
诰(敕)命和封赠制度
因韩尚吉“河防案内出力”,大清朝廷“溯四世以推恩”,分别赏给其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一品封典,诰命其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为振威将军和一品夫人。
诰(敕)命又称诰(敕)书,是我国古代皇帝和朝廷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所谓诰即以上告下,以大义谕众;所谓敕,本义是告诫、嘱咐,后转为皇帝自上命下之词,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明清以后,这种诰(敕)命文书文首均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敕)曰”起,颁赏时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一品至五品官员以“诰命”授予,也称诰封。五品以下官员以“敕命”授予,也称敕封。据《清史稿·职官志》,一品官的曾祖父母以下均有封典,三品以上封其祖父母以下,七品以上封其父母以下,九品以上仅赐予官员本人。另据《清会典》载,诰命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比如《马玉昆讣闻》档案内对直隶提督马玉昆就是“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针对官员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子的,存者叫诰封,殁者叫诰赠,比如本文圣旨内所述就为诰赠。
上述制度即为封赠制度,就是皇帝对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等直系亲属授予封典的制度,封建时期常常作为皇帝和朝廷笼络官员为其效力的手段,也是官员光宗耀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一种荣典。清代的封赠制度承袭明制,《清史稿·职官志》“初沿明制,大臣有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后来逐渐完善,形成定制,《清史稿》卷五本纪五·世祖本纪二“庚辰,定官员封赠例”。清代封赠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例封,即对符合封赠条件的官员,一般是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赠;其二是恩封,即每逢皇太后、皇帝寿辰、皇帝婚娶日或者重要节日等庆典,对有关官员另外进行封赠,这件圣旨就是例封。另在民国四年《重修蒙城县志·选举志·荣典》内也有很多类似记载,比如前文所说曾任直隶提督的马玉昆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就都是以马玉昆而被朝廷封赠为光禄大夫,还有马金叙(也是蒙城籍晚清将领,曾任江北甘肃提督)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也是以马金叙而被朝廷封赠为建威将军等。
同时,皇帝和朝廷为了笼络人心,还允许官员把自身的封赠转赠与父母、兄弟、岳父母或祖父母等自己的直系亲属,这样不仅宣扬了古代的孝悌之道,同时又彰显了官员的荣誉,一般称为貤(yi)封,若被貤封之人已死,则称貤赠。这种例子在民国四年《重修蒙城县志·选举志·荣典》内也能够找到,比如李松兆以弟李德胜貤封建威将军,李松化以婿黄与绶貤赠武德骑尉,葛绍中以孙葛萃廷貤赠奉直大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