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浏览朋友圈时,看到一位朋友发布的麦子成熟的照片,金黄色的麦田静待收割。而今天下午,我注意到嘉兴的麦子也黄了,只是还带着一些青涩。我给母亲打电话,母亲告诉我,我们亳州老家的麦子也开始泛黄,月底可能要开始收割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儿时麦子成熟时的场面,那时村里的麦田仿佛一夜之间全部变黄,几乎分不清哪块地的麦子先熟。大家都在紧张地忙碌着,甚至有些手忙脚乱,夜以继日地劳作,因为雨水是麦子最大的敌人,一旦成熟的麦子遭遇降雨,就容易发芽。全村上下都在起早贪黑地收麦,村庄里回荡着磨镰刀、割麦子的声响以及男人们吆喝老牛的声音。
一天下来,无论男女老少都疲惫得只想睡觉。常常在母亲叫我们吃饭时,我们已经进入了梦乡。吃过饭后,我们还要返回田间,通常父亲会拉着装满被子、干粮和我们的板车,踏着星光往地里赶去。父母会连夜加班割麦,而年幼的我们就睡在田间。夜色中,父亲会为我们铺好床铺,我们就可以在繁星下安然入睡。尽管露水使被褥潮湿,但我们总是在父母劳作的声音中沉沉入眠,那声音就像催眠曲一样。
那个时代,收麦那几天父母几乎不曾休息,晚上忙于收割,白天则忙于打麦。有时太累了,他们就会倚靠在麦秸堆旁打个盹。我还听到父亲提议明年换早熟的麦种,以减轻负担。秋天播种时,父亲确实买了新种子,但因产量低,只种了一年就放弃了,他担心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粮食供应跟不上。如今,机械化改变了这一切,曾经需要半个月完成的收割工程,现在一两天就能完成,甚至有人直接将刚收割的麦子出售,连晒麦的步骤都省去了。
那些收麦的岁月如同一幅金色的画卷,在记忆深处缓缓展开,每一道细节都是用勤劳与汗水勾勒出的线条,构成了我童年宝贵的回忆。虽然如今的农业更加现代化,科技进步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我时常还会怀念那些年的夏天,那是关于成长、家庭和生活的温馨记忆。
每当想起那段日子,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过往岁月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力量之源。在未来的日子里,虽然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我们可以传承那份勤劳与坚韧的精神,让它们在新时代中绽放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