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氏凝敷传统炮制技艺:炮制“凝敷”中药 为民除疾祛病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走进市区龚氏中医诊所“龚氏凝敷”制作作坊,一股浓浓的中草药香沁人心脾,“龚氏凝敷”研制者龚允志正在和儿子龚景龙精心熬制中草药材,制作“龚氏凝敷”膏药。

龚景龙(左一)正在父亲的指导下为患者贴敷膏药。

龚允志出生在药香浓郁的华佗镇,他曾经是一名军人,在部队服役期间学习中医诊治医术,后转业到华佗镇从事医务工作,30多年来,一直潜心钻研中医,获多项发明专利。他研制出的中药材膏药“龚氏凝敷”2021年入选第八批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在行医过程中,看到父老乡亲因长期在田间劳作,频频受到颈椎、腰椎、骨质增生、风湿等病症的困扰,龚允志开始潜心研究治疗这类疾病的医案,并决定着手研制膏药。提起膏药中选用的药材,龚允志如数家珍,“主要有藏红花、一口钟、黄丹、松香、黄蜡、当归、肉桂等60多种中草药。该凝敷专治颈椎病、腰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肩周炎等四肢关节病引起的各种疼痛病症。”

龚允志介绍,“龚氏凝敷”炮制,需要选药、烤药、切药、熬药、挤药等20多道工序,特别是药液慢熬、药液过滤、药膏凝固、药布剪裁等工序制作,都需要全神贯注,严格把握火候。由于凝敷选料多、耗时久、工序复杂、制作麻烦,发展传承比较困难。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龚允志将传统炮制技艺与现代化机械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陈出新,精益求精,同时广招学徒,培养制药技艺后继人才。

龚允志的儿子龚景龙,自幼受中医文化的熏陶,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学底子,“从小父亲就教导我,医道从经典起,要求我必须熟读《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医学经典,了解每一味药物的性质和功效,用好中药治疗疾病。”如今,他已经能全面娴熟地掌握“龚氏凝敷”的制作技艺。

龚景龙在继承父亲衣钵的同时,也肩负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任。面对市场需求,龚景龙兼顾传统与创新,不断改进和提升“龚氏凝敷”,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便利的结合。对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龚氏凝敷”传统炮制技艺,龚景龙表示将会一直坚守并传承下去。“中药是中国世代共筑的文化结晶,膏药也是如此,很多中药及古传治病手艺逐渐失传,所以我一定要把龚氏凝敷炮制传承下去,也希望更多人可以关注到非遗中的中医药。”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