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博长歌·印记】以我之担当 聚药博力量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从药交会到药博会,多年来,每一届盛会的成功举办,都凝聚着众多“建设者”的心血。从政府官员,到普通药商、广大市民,都以亳州发展为己任,贡献着每一份平凡的力量。

安徽省中药材商会会长卢景川:邀约八方客商 来亳共襄盛会

这块药交会“贡献奖”奖牌,卢景川很是珍惜。

在安徽省中药材商会会长卢景川办公桌醒目的位置上,有一块亳州市药业总商会2002年获得的药交会“贡献奖”奖牌,虽然奖牌有些陈旧,但被擦拭得一尘不染。

说起药交会,从第一届就开始积极参与其中的卢景川有太多回忆,但最让他难以忘怀的,还是第一届。1985年9月9日的那场药材交易盛会,让卢景川一提起来,依旧满脸陶醉。“当时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政府、药商、百姓全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比过年的时候还热闹。”

卢景川最初踏进中药材经营这个行业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发生的一切至今都让他记忆犹新。1971年,当时不满20岁的他,肩扛、手提了280公斤白芍,独自乘坐火车前往河北邯郸做买卖。“当时交通、物流十分不方便,我一共带了11包药材,‘倒’了三趟车才到达目的地。”卢景川说。从起初的河北,再到山西,最后在1980年年底进入了北京的中药材市场。

常年往外“跑”的他,终于有了把外地药商请到自己家乡的机会。“听说要办药交会,我兴奋不已,把外地的药商朋友邀了个遍。”那一次,卢景川邀来了十来位药商,由于当时我市的宾馆酒店接待能力极其有限,卢景川把有的药商安排到家里去住。“首届药交会取得了巨大成功,27个省、市、自治区约1200名药商参会。也有我一份小小的功劳。”卢景川颇为自豪。

趁着一届一届药交会的东风,卢景川的事业蓬勃发展,他先是创办了亳县景川中药材贸易商行,该商行成为当时较早的中药材贸易市场。到了1994年,他又成为市工商联副会长。后来又成为安徽省中药材商会会长。

药材药品,关乎治病救人,信誉是第一位的。“坚持诚信,唯信才兴,唯信才隆,唯信才通,唯信才达……”这句话常挂在卢景川的嘴边。他认为,亳州药商就是用诚信打开了市场的大门。“多年来,亳州药市之所以能始终保持领先,就是源于诚信。”

“我市正在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我们商会自然要冲在前面。早在2016年,安徽省中药材商会就成立了驻东南亚、中亚各国办事处,积极发展药业企业国际贸易,推动中医药海外本土化发展。”卢景川说。

“让世界了解中医药、熟悉中医药、使用中医药、最后离不开中医药,是我作为一个‘老药商’义不容辞的责任。”卢景川动情地说。(记者 路振杰)

退休干部宋慎思:“捉襟见肘”筹办药交会

宋慎思老人已经 93 岁高龄了,身体非常硬朗。

作为县级亳州市成立后的首位市医药管理局局长,今年93岁的宋慎思老人曾参与筹办1986年的亳州第二届全国中药材交流大会。虽然38年过去了,但谈起当时筹备药交会的过程,老人依然记忆犹新。

20世纪80年代初,“四大药都”之一的江西樟树举办了药交会,规模很大,在国内的影响力也不小。“亳州也是‘四大药都’之一,樟树举办了,那咱们亳州也应该举办。”宋慎思老人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亳县政府决定举办药交会,以促进中药材交易,擦亮中华药都的金字招牌,提高知名度。

1985年9月,亳州首届药交会的成功,如风乍起,给亳州的药业经济带来了助推力。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亳县撤县建市,亳州市成立市医药管理局,宋慎思被任命为局长,参与筹办亳州第二届全国中药材交流大会。

在药交会开幕的前两个月,宋慎思就开始组织人员到全国各地进行宣传推介。“我们去了北京、天津、上海、大连等城市,去邀请在全国中医药界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来参加咱们的药交会。”宋慎思说。

那时候的亳州,没有火车站、没有大宾馆,交通、住宿都不方便。“客商请来了,不能怠慢啊!咋办?到徐州、商丘设立接待站,租下当地的小宾馆,再租几辆大巴车到当地火车站去接客人到宾馆休息、吃饭,然后再把他们接到亳州。”宋慎思回忆说。

安排客商住在哪?市里把政府食堂腾出来供客商用餐,安排客商住在各个旅馆里,还把党校教室腾了出来,放上板床,解决大家的住宿问题。

“南方人爱干净,每天都要洗澡。当时有个广州的客商跟我说,宋局长,我们以后都不想来了,你们这儿连个洗澡的地方都找不着。我告诉他,我们的大宾馆马上就要建起来,以后肯定会更好。”宋慎思笑着说。

没有展厅,客商们带来了很多展品,放在哪里?宋慎思说,当时在市区州后街附近新建了一个公安局的办公场所,市里决定用来作为展厅。

1986年9月,亳州成功举办第二届药交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0名药商及医药界代表参会,大大提升了亳州药市在全国的影响力。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加快了中药材专业市场和药材专业街的建设,亳州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现在‘药交会’已升级为‘药博会’,中华药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作为见证者与曾经的参与者,宋慎思老人为药都亳州如今的发展感到欣慰,“祝愿今年的药博会圆满成功,期望亳州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越来越好!” (记者 曾莹莹)

退休干部韩志军:提前一年备战首届药博会

韩志军正在讲述药博会的故事。

亳州市药业行业协会副会长韩志军是我市药发局的一名退休干部,从2002年开始,他进入到当时的药交会组委会,直到2020年退休,回首亳州每年要办的这件“大喜事”,韩志军有很多的故事要讲。

“举办将近40年,几乎没有淋过雨,我们的盛会时间点选得非常好。”韩志军笑着说。从1985年第一届起,他就开始关注药交会,亲眼见证了盛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数的增加,档次的不断提高,以及影响力的逐步扩大。

韩志军介绍,进入21世纪后,中医药已经走向了国际化、产业化、现代化。而亳州的药交会,虽然规模日渐扩大,运作机制日益规范,但一直是单一的中药材交易。而同时,亳州的药业经济发展模式也出现了拐点,在传统的中药材交易强劲发展的同时,以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为主的现代中医药产业开始起步,方兴未艾。以中药材交易为主的药交会,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从2004年开始,亳州市决定在药交会的基础上,举办中医药博览会,初步形成了文化、经贸、学术三大板块。我市成立了药博会组委会办公室,韩志军在下设的策划部,负责相关板块的策划。韩志军说:“在首届药博会举办之前的一年里就开始了策划。真的是煞费苦心,出了若干个方案。举个例子,像中医药发展论坛,之前是没有的,那时请专家来参加论坛不容易,不像现在在网上都能了解到,那时主要靠互相介绍认识,才找到了一些植物药研究员、协会负责人、中医药大学教授等专业人士,再反复沟通和讨论,最终才能确定论坛主题和参与人选。同时还要找场地、设计论坛形式、找赞助商等等。”

2004年9月7日至10日,第20届全国(亳州)中医药交易会暨首届中医药博览会举办,这也是药交会首次升级成药博会,更加突出会展经济内容、突出文化学术、突出中药产业化,展会期间,参观人数达数十万人次,交易额22亿元,展会规模创历届药交会之最。

回想当年,韩志军对于组委会齐心协力办盛会的氛围念念不忘。“每年一进入下半年,为便于协调,市里面就会从各个相关单位抽调人员,进行集中办公。”韩志军表示,每年的组委会人数不等,最多时有二三十人。很多事情几乎是亲力亲为,由于经费紧张,搬桌子、摆花盆等琐事,也都是大家一起上手去干,更不要说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我们在全国四大药都、十七个药市里首屈一指的地位,跟这么多年药博会的举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韩志军的语气里,充满骄傲。(记者 路振杰)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