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年参加工作,是在泰国担任汉语教师。母校的老师带我们赴任,在曼谷新贵都酒店参加完到任大会后,到各自的岗位报到。来接我们的是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名叫王华凤,是董里府中华学校的中文校长。董里府到曼谷有一千多公里,每走一段路,她就招呼司机在服务区停下,带着我们去买吃的。这一站给你买了酸汤牛肉,叮嘱你少吃点,下一个站还有好吃的蛇皮果罐头,诸如此类。
到了学校,第一天上班,她就叮嘱我们说,你们住在学校里,每天要早点起床。泰国校长要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如果看见你们慢慢悠悠从宿舍出来,他不会说你们懒惰,会说中国老师懒惰。王校长每天早晨来学校的路上,习惯买一些榴莲糕、竹筒饭之类的小点心分给中国来的志愿者老师。
有一天看我们来得很早,趴在桌子上睡觉,她就让我们把办公桌整理干净,自己用抹布擦拭一下。然后说,“你看,把桌子收拾整齐,擦拭干净,不是很好吗?”我们就起来各自把桌子擦了一遍。过了一段时间,老太太说,你们每次擦桌子不要老擦自己的,你来早了,帮同事擦一擦桌子,关系不就越来越好嘛。是的,所以后来来得早的老师,会把其他同事的桌子也擦一擦,在那一年的工作当中,我们整个办公室其乐融融。后来有人问我如何在职场获得幸福,我说,大概就是和办公室同事处好关系吧,因为小环境比大环境更影响你的幸福感。
外派工作,是有“蜜月期”的,在“文化休克期”来临之前,王校长说,你们最近表现不错,希望你们保持下去,用泰国的谚语说就是“像盐保持它的咸一样,保持你们的优良品质”,不要刚来表现得很好,后面越来越糟糕。
中华学校是一个慈善学校,学校除了社会捐助,还要通过小卖部来获得一些利润支撑学校的发展,王校长每天下课,还要跑去小卖部卖冰——把装着冰块的杯子给学生,收钱、看着他们接可乐。她每天还要从另外一个城市赶过来上课,我们就问她,跟你同龄的老师都退休了,你这么大年纪,也可以在家领退休金了。然后她就跟我们说她自己的故事。
她说,她的父亲从海南来到泰国,有着很重的故乡情结,一辈子都说自己是海南人。她到泰国教授中文,起初的几年,泰国政府对华文教学管得很严,收入也很差,但王老师一直坚持到现在,她时刻牢记父亲跟她说的“学的是师范,为的是国家”。2019年,我再次受派前往泰国工作,有次专程去看她,她八十多岁,还在华文教育的第一线。
这些就是我当老师第一年学习到的东西,学会分享、早起、关爱同事、持之以恒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保持使命感,受益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