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代新人。“思政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指出,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用好中医药文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促进传统中医药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改革创新取得实效。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医药文化的契合点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中医药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以人为本、悬壶济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核,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唯物精神和人的本质理论有高度契合性。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和顺应自然变化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与自然辩证法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尊重是一致的。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实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意味着我们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时,不仅要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性,还要在行动上尊重和保护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阴阳平衡、调和致中”的理念强调了在不断斗争和相互依存中达到对生命健康状态的全面把握,追求身心的和谐统一。马克思认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的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中医药文化中的“阴阳平衡、调和致中”的理念将人的生命与宇宙视为整体,将人体的生理病理与天文地理有机联系,这与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观点相契合。
“以人为本、悬壶济世”的理念强调了医者的悲悯情怀,重视人是完整的生命个体,既治躯体病痛,也抚慰心灵。医者的责任,就是康民济世,平等待人,对每位病人给予关心与爱护。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好不好,首先看健康。唯物史观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健康的身心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支撑,是推进历史前进的支撑。马克思主义聚焦人的生命和健康进而关注人的本质和发展,与中医药文化中重视人的思想相通。
二、分学段用好中医药文化中的“大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研究教学对象的特点,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将中医药文化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内容,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小学阶段的思政课应以情感启蒙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讲中医药文化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小学生实现情感认同,进而让小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是什么”,领悟中医药名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帮助学生在直观体验上热爱传统文化,从而发自内心地坚定“四个自信”。
中学阶段的思政课应以强化认知、明确责任使命为重点,以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重点讲清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其代表性成果,要求学生初步阅读和了解《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温热论》等名家名作,了解相关医药术语的内涵,帮助中学生理解中医药文化里“有什么”,提升学生的医药文化素养,增强价值认同,让学生在感受国家医药事业发展进步的同时,树立为民造福的理想。
大学阶段的思政课则应以坚定理想信念为主,运用传统中医药文化中的育人功能,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和探索求真的精神。重点讲述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能够“做什么”,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分课堂用好中医药文化中的“大平台”
中医药文化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因此,要结合实际,充分整合中医药文化资源,发挥各自优势,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规律,开展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中医药文化研学实践活动,实现实践育人一体化。
依托地方办学机制,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平台。通过地方教育部门组织大中小学教师开展集体教研活动,使各个学段教师能够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认知特征的差异性与普遍性等展开研讨。组织教师参与与中医药文化有关的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探讨、资源共享等一体化教学活动,推进各学段教学目标的实现。
依托中医药文化相关基地,开展大中小学生实践活动。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医药场馆、古代名医雕塑等都是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资源,是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育人的丰富载体。如带领学生游览欣赏名医雕塑,透过雕塑讲述背后的名医故事与医者情怀;利用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资源,使学生见证中国传统医学的巨变沧桑,引导学生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懈奋斗;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博物馆——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带领学生认识身边的中草药,了解中医药知识,感受中华民族中医药文化的魅力等。
依托国家数字战略,用好数字育人平台。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数字技术不断提升,例如慕课、直播、VR、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使得中医药文化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断涌现。通过这些数字资源,大中小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中医药科普知识,还可以通过VR技术,身临其境感受数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多种数字手段的综合运用,使一体化教学的课堂真正大起来、视野真正宽起来、内容真正活起来。
四、分领域用好中医药文化中的“大师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守护者,将他们引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队伍中来,以他们身边的真实故事激励学生,共同绘就思政育人的“同心圆”。
中医药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他们是中医药学科的专家学者、中医药院校的教师、中医药行业的资深医师、中医药科研人员、中医药文化传播者、中医药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中医药领域的政策研究和管理者以及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人才等。这些人员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能够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站在讲台上就是一本“教科书”。
从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遣第一支中国医疗队,60多年来,中国向76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派出了3万人次医疗人员,诊治患者3亿人次。中国医疗队不仅有效帮助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还积极传播了中医药文化,增进中国人民与发展中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信任,体现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书写了“大思政课”的最美“教案”。
安徽亳州是全国的中医药资源库,同样承担着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保护的重任。亳州作为弘扬“北华佗、南新安”安徽中医药特色文化发源地之一,有义务将当地东汉药圃、华佗五禽戏、里仁街、药商会馆……这些散落在亳州各处的中医药文化符号利用好。亳州如今已经形成了从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到中药流通和科研的全产业链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缩影。这些文化印记和现代化发展是最生动的“实践课”素材。
五、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与思政课一体化的双向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一方面,中医药发展为思政课提供了资源。中医药文化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整体性与辩证性、实践性与人文性等层面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贡献中医药智慧。用中医药文化滋养学生的品德意志,用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的成就、历史发展等鲜活事例增强学生的底气、志气、骨气,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使学生成为具有中国情怀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另一方面,思政课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和继承。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理解和转化中医药文化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分析中医药文化历史性与局限性的科学工具,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在当代社会中传承与创新中医药文化的路径。
通过思政课程的教育和引导,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平台和纽带,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学习中医药文化的感悟,自觉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生活学习中,进而促进传统中医药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把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实现了中医药文化与思政课的双向赋能,扩展了思政课的内容宽度,也提升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广度;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融入中医药文化,也将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效度、信度和深度。安徽医科大学 叶娟 石庆波
(本文系省质量工程项目[2022jyxm519]研究成果;2022年度安徽省科研编制计划项目(2022AH05061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