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包氏黄金鸡”:名厨留味 香飘百年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艺经过历代人民的传承、创造,形成了种类繁多、独具特色的地方菜品,涡阳“包氏黄金鸡”就是其中之一。

谢芳正在制作包氏黄金鸡。

包氏黄金鸡成品。

黄金鸡摆盘。

包氏黄金鸡制作技艺经数代传承发展至今,具有较高的传统民间菜肴文化研究价值及民俗研究价值,于2023年入选涡阳县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包氏黄金鸡源自于一位叫包相臣的涡阳名厨之手。据《涡阳县志》记载:包相臣,1898年出生,1976年去世,涡阳老县城西关当典街人。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号称“厨师世家”的包相臣,年轻有志,在老街开设“雉河居”饭店,此店是涡阳当时仅有的两家大型饭店之一,而包氏黄金鸡,便是店里首屈一指的“招牌菜”。包相臣曾培养出数十位优秀弟子,其中一位叫马寿凯的,后来长期主厨涡阳知名的“红旗饭店”。

今年49岁的谢芳,是包相臣的外孙女,也是包氏黄金鸡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据谢芳介绍,包相臣的祖上几辈多是名厨,大都在清朝官府中掌勺;其间,研发炮制出名卤“黄金鸡”。后来,包相臣从祖上继承了黄金鸡的炮制配方,又不断精益求精,加以改良,使其颜色、外形、口感等达到最佳状态。包相臣没有儿子,就把黄金鸡配方传授给了女儿包振英,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包振英就职于龙山公社商业饭店,晚年又把制作技艺传授给了女儿谢芳。

谢芳介绍,包氏黄金鸡的制作极为考究,选料精良,造型美观,色泽金黄。当地的土鸡经宰杀、清洗、腌制入味、卤制等多道工序,佐以纯天然植物香辛料,文火焖制而成,其色、香、味、形、意俱佳,是皖北一道不可多得的卤制食品。

包氏黄金鸡的具体制作工序为,选用重量1.5公斤左右的农家土母鸡。宰杀后,彻底清洗,然后晾干水分,进行腌制。腌制的材料与卤制的材料不同。腌制的材料为精盐、丁香、桂皮、沙姜、藏红花等,入池腌制10余小时。卤制是包氏黄金鸡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把腌制后的鸡逐层排放入锅中。上面用竹箅压实,然后加上陈年老汤及八角、小茴、陈皮、良姜、草果、肉蔻、山柰、花椒、砂仁、白芷等40余种香辛料及祖传配方香料,使鸡没入汤液之下;先用旺火烧开,再改为文火烧煮,鸡肉酥软熟透为止。“鸡肉有助阳气、暧小肠、止泄精一说。母鸡肉可治风寒湿痹、病后产后体弱身虚,食用之后,对人体健康有极大益处。”谢芳说。

因为尊重自然、恪守传统,包氏黄金鸡制作流程繁琐,虽然留住了祖辈们舌尖上的美味,但是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传统手工作坊仍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近年来,为了不使技艺失传,谢芳打破传统思想束缚,公开传习,让更多人掌握此项菜肴的制作技艺,让更多人品尝包氏黄金鸡这一流传数百年的美味。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