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至5月的徐州会战,中国军队伤亡约10万人,最终以徐州的陷落、中国军队大批西撤而告结束。在豫东、皖北的广大地区,出现了大片敌后空间,中共中央立即认识到在这里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性。
一
中央在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中指出,“立即指示河南省委,动员平汉、陇海两铁路线上所有中心城市的大批学生、工人、革命分子到乡村中去,组织与领导群众,准备与发动游击战争,组织游击队,建立游击区。省委目前即应将河南省划为两个主要区域:以津浦线、陇海线、平汉线、浦信公路中间的豫东与皖西北为一个区;陇海线以南、平汉线以西为一个区……”
河南省委随即决定,派遣新四军游击队去豫东,使之成为豫东游击战的旗帜与骨干。当时,身为河南省委军事部长的彭雪枫,密切关注这一地区的敌我力量变化情况,他先后在1938年8月19日写的《豫东地区武装情况》、11月26日率部到达杞县的《彭雪枫关于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情况及发展豫皖苏边区工作建议致党中央电》,都详细地分析了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情况。
皖北亳州地区,自古民风彪悍,清末席卷半个中国的捻军起义就是发源于亳州地区,著名捻军领袖张乐行、张宗禹等,家乡就在涡阳城北十几里处的张老家。清末清军著名的五大主力之一——武卫左军(毅军),也是从亳州地区走出的一支闻名全国的武装力量,“毅军三杰”宋庆、马玉昆、姜桂题,其中山东蓬莱人宋庆发迹于亳州,马玉昆则是蒙城县马集人,姜桂题则是亳县姜屯人。清末民初,从这里走出一大批军事将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亳州地区涌现出一批地方抗日武装。这也是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彭雪枫把新四军游击支队开到豫东皖北来的原因。彭雪枫在给党中央的电报中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指出在这一带打游击的好处。
二
该地区尚无国民党正规部队。彭雪枫在电文中指出“在豫皖苏边,新黄河以东,津浦路以西,陇海路以南,淮河以北,广大地域无正规友军。”河南二专区专员宋克宾管辖着鹿邑、柘城、夏邑、商丘、虞城等地,追随冯玉祥将军多年,对新四军的态度很好,尤其是他的保安副司令魏凤楼还是中共党员,张爱萍已在该部当参谋长,手里掌握武装力量上千人,可以配合新四军的行动。
宋克宾部的总队长蔡洪范、吴青旺、宋铁林,都曾担任过西北军的师长,思想相对较进步。但是他们的部队战斗力很差,组织松散。他们又觉得新四军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很渴望得到新四军的帮助,改造他们的队伍。新四军派干部对他们的队伍进行指导,还开办了短期培训班,并接受其部队中的优秀分子到新四军中学习。此外,与魏凤楼情况类似的还有驻扎皖北的余亚农部。余亚农是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五路军总指挥,有七、八千武装,早年和李济深、王亚樵等一起反蒋,与新四军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政府组织瘫软无力,广大地区处于无政府状态。当时,鹿邑、亳县、虞城、涡阳、太和、西华、杞县等广大地区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河南第二专区宋克宾、安徽第七专区(凤阳)专员、余亚农部王丹岑支队都可以成为新四军在该地区发展的支持力量。新四军游击支队可以很快把这些力量团结起来,领导他们共同抗敌。
三
土匪横行,民不聊生。皖北豫东地区沦陷后,土杂武装众多,除日伪军烧杀掳掠外,土匪、杂八队(成分比较复杂的地方土顽)像瘟疫一样滋生蔓延起来,有的人想趁机发国难财,大捞一把。著名的土匪武装就有“黄秋叶子”“岳苦水子”“张方子”“王胡子”等,东一群,西一伙,不胜枚举。他们和地方豪强、汉奸狼狈为奸,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无恶不作。有的还勾结日寇,投降卖国。当地人民群众苦难深重,悲惨至极,亟待新四军解其倒悬之苦。
彭雪枫认为,新四军游击支队能够很快地掌握这些地方武装力量,尤其是对西华县抗日武装力量加强领导,先派张爱萍到西华做政治工作,开办培训班。共产党在西华的抗日力量有2000多人,能在游击支队指挥下公开活动的就有上千人。其余各县共产党和统一战线控制的武装力量,服从游击支队节制的还有很多,甚至还有部分土匪武装,他们打着抗日救亡的幌子,冒充新四军游击支队活动。
在这样广大的地区,人口众多,民风强悍,人们生活困苦,很容易动员,加上本地区国民党驻军比较少,与之摩擦的机会较少,各地的散小武装,纷纷投靠新四军,愿意跟新四军一起抗日,除了平原不利于隐蔽,地形条件较差以外,其余各项条件都便于开展游击斗争,壮大队伍,建立根据地。
四
新四军游击支队到来之前,亳州各县的抗日动员工作已经有所开展,主要是通过省动委会安插的地下党员在推动。由于没有共产党的直接领导,抗日动员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总的形势并不乐观。
在全省民众动员委员会的推动下,亳州地区各县的动委会纷纷建立起来,下设工、农、青、妇抗敌协会和工作团等,各县动委会和工作团大都在1938年春建立,这是国民党倡议建立的抗日群众团体,旨在利用这一组织支持国民党军队。动委会设主任1人,由国民党县长兼任;指导员1人,由民主人士或共产党员担任。县下边的区也建有动委会,设指导员1人。亳县动委会建于1938年秋末,主任委员先是县长熊公烈,后是县长俞肇兴;指导员先是傅焕之,后是刘新;工作团长是高凌云。涡阳县动委会建于1938年秋,主任是葛传尧,指导员是杨麟祥,后是邵恩、刘树元。蒙城县动委会建于1938年底,主任是王剑虎,指导员是过子庄,后是杨子仪、张亚非。蒙城县除了有“青抗会”外,还有省委托第十六工作团,指导员是邵锦章(邵光)。青抗会实际上和工作团在一起,两者是合为一体的。
为了维护团结,反对分裂,豫皖边区党委指示各县党组织要积极参与和领导动委会及其所属各个组织。他们利用漫画、壁报、标语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召唤群众起来抗日,及时组织农抗会、妇抗会、老人指导团、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动员青年学生和青年农民参加新四军随营学校。在动委会里,中共地下组织利用合法身份,积极团结国民党左派和爱国人士,为抗日救亡做出了一定贡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