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华佗不仅是亳州中医药领域的珍贵遗产,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关于华佗的确切生卒年份,至今仍笼罩着一层迷雾,引发了诸多混淆。在当前这个时期,我们更应该修正历史谬误,统一口径,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华佗的生卒年份正名,明示后来者。”近日,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华佗医学分会副会长、亳州市突出贡献人才、华佗医学传承人王化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生卒年份众说纷纭
王化猛说,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1935年商务印书馆初版)在“汉晋医学”中指出:“华佗医学实开中医外科之先河,其麻沸散、五禽戏诸法,自成系统,迥异于仲景汤液之学。”首次将华佗的学术体系概括为“华佗医学”。此后,国内对华佗医学的研究蔚然成风,形成了“北华佗”这一研究亮点。然而,关于华佗的确切生卒年份,至今仍笼罩着一层迷雾,引发了诸多混淆。
华佗的生平事迹,最早可见于陈寿所著《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华佗传》,但遗憾的是,该典籍中并未详细记载华佗的生卒时间。自1911年以来,尽管当代学术界对华佗进行了深入的再审视,但对华佗生卒年份各执一词,一直未有定论,如贾得道在《中国医学史略》中描述,“华佗生卒年月不可确考”;如《辞海》与《简明中医辞典》均认为华佗的生年为“?”即便是在华佗的故里亳州,同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王化猛表示,关于华佗的生卒年份,国内外存在多种具有代表性的记载。其中,吴海林、李延沛在其编著的《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中提到,华佗生于公元142年,卒于公元203年,享年61岁。龚纯在《中华医史杂志》1955年第1期上发表的《我国伟大的外科学家华佗》一文中认为,华佗生于公元145年,卒于公元208年,享年63岁。这一观点也被唐应光在其编著的《中国古代医学家的故事》中沿用。孙溥泉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上发表的《关于华佗的生卒年代的讨论进展》一文中指出,华佗的生年大约在公元142年至公元150年之间,卒于公元208年,因此其享年约为66岁或59岁。然而,孙溥泉先生也留有余地,表示这一结论尚待进一步考证。李灿在其《华佗生卒年月和死因辨析》一文中认为,华佗生于公元108年,卒于公元204年,享年高达96岁。
此外,关于华佗生卒年份,在亳州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描述与说法,具有代表性的言论如,由中共亳州市委宣传部、亳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编的《人文亳州·神采华章·华佗》中提到,华佗生于公元110年,卒于公元208年,享年98岁。亳州市(县级市)政府在1997年9月首次举行华佗诞辰祭祀大典时,发表公文纪念华佗诞辰1900周年,据此推算,华佗生于公元197年,但卒年未知。亳州市(地级市)政府在2007年9月举办纪念华佗诞辰祭祀大典时,改为纪念华佗诞辰1880周年,这意味着华佗生于公元127年,卒年同样未知。
年且百岁犹有壮容
王化猛说,范晔著《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记载,华佗被曹操杀害时“年且百岁”。若华佗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则其生年应大致在公元108年~110年之间。然而,有些学者推测其生年为公元145年,那么其卒年时大约63岁,这与“年且百岁,犹有壮容”的记载存在明显冲突。如果63岁仍“犹有壮容”被视为正常,那么原文就不会特别强调“年且百岁”。
关于华佗生卒年矛盾的根源可能源于史料的模糊性。《后汉书》和《三国志》均未明确记载华佗的生年,仅笼统地称其被杀时“年且百岁”。这种表述可能是一种文学夸张,而非严格的年龄记录,类似于“耄耋”等词语泛指高寿之意。王化猛表示,从历史背景看,对于生年为公元145年或127年的说法,传统学者结合华佗与曹操、关羽(卒于公元219年)等人的交往,推测其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2世纪末。在汉末时期,一般人的寿命不长,活60余岁更符合当时的平均寿命,而对于生年在公元110年前后的说法,按字面意思推算会面临两大矛盾:一是有人认为华佗寿命过长,汉末平均寿命约为30岁,98岁(208~110)远超当时的时代极限,即使华佗是名医,通晓养生之术,也不太可能达到如此高龄;二是行医记录断层,若华佗生于110年,其活跃期应在公元170年~208年(60~98岁),但史书仅记载了他晚年(约公元200年后)与曹操的交集,此前近80年无相关事迹记载,这似乎也不合常理。
若称华佗生于110年、卒于208年,则直接与历史背景相冲突。一方面,这与正史逻辑相悖。《三国志》记载华佗因拒绝为曹操侍医而被杀,这需要他具备履行医职的体力。98岁高龄仍被强征入宫,在情理上均难以成立,因为汉末“致仕”年龄通常为70岁。另一方面,这与同年代的考古年龄发现不符。
综上所述,华佗的生年无法确定。有部分学者认为,“年且百岁”可能并非实指,而是史家对华佗“神医”形象的文学塑造,或是对其晚年被害的惋惜修辞。同样存在的是,关于华佗生年的争议尚无定论,学界部分主流观点仍采信传统推测(即晚于公元110年之后的127~145年间),因为这更符合汉末社会背景及人物活动轨迹。当然,由于历史史料的缺失,两种推算均无法得出确凿的结论。
凝聚共识统一口径
“我更倾向于接受1984年10月29日由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安徽分会及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等100多名专家达成的学术共识,即确定华佗的寿命为98岁。”王化猛说。
1984年10月29日,首届华佗学术讨论会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安徽分会的主办下,由中共亳县委员会与县政府共同承办并拉开帷幕。此次盛会汇聚了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的李经纬、马堪温、于文忠,上海中医学院教授裘沛然,辽宁中医学院的彭静山,长春中医学院的郎需才,以及安徽中医学院的王永福等逾百名专家学者。经过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会专家就华佗的生卒年份达成共识,形成了华佗年龄“98岁说”的定论。若以此推论,华佗的生卒年份应为公元110年~208年。
王化猛说,综合各家学说与论述,华佗的出生年份大致在公元109年~111年之间,而逝世日期则为公元208年5月19日,因此他的寿命应在97岁~99岁之间。如果按照华佗逝世于208年来计算,那么他的生卒年份就是公元110年~208年,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此外,还有中国共产党亳县委员会、县政府以及后来的亳州市委宣传部的意见认为,华佗生于公元110年,卒于公元208年,享年98岁,则是亳州官方的论述。
在梳理华佗医案中的历史事件时,王化猛发现黄琬征辟、陈登诊疗等事件的时间逻辑均与华佗的生平相吻合。以黄琬拜太尉事件为例(公元192年),《后汉书》记载华佗拒绝了黄琬的征辟。按照汉制,被征辟者需年满四十岁。若以此推算,192年时华佗若已逾40岁,则其出生年份应不晚于公元152年。从而反证若采信“公元110年生”的说法,此时华佗已82岁,这与史书中描述他“犹有壮容”的形象更为契合。
此外,依据《三国志·曹冲传》的记载,曹冲在“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说明曹冲病重死亡是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因其子无人救治而悔恨杀了华佗。学者孙溥泉曾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中考证出曹冲死于公元208年5月19日。同时,根据《晋书·景帝纪》的记载,华佗曾为司马师治疗过目疾,这说明公元207年华佗尚在人世。又据《三国志·荀彧传》的考证,华佗的逝世时间应在公元208年正月中下旬至五月十九日期间。华佗的卒年已经明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如此看来,假定华佗最晚是在208年被杀,而按照《史记》载华佗“年且百岁”(大约在97~99年间),取其中位数98岁来推算,华佗的出生年份也应在公元109年前后。
王化猛进一步通过探究华佗弟子吴普(约公元150年~250年间在世)的师从时间来验证:假设华佗生于公元145年,那么他大约在公元170年收徒时年仅25岁,这与常规的师徒年龄差异不太相符;而如果华佗生于公元110年,那么他收徒时已65岁高龄,这一情形更符合“名医传授医术”的传统认知。
同时,从考古方面来说,在山东微山县两城山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有一幅被称为“扁鹊行医图”的雕刻(约刻于公元147年),其中描绘了外科手术的场景,这反映了东汉中叶时期外科医术的成熟程度。若华佗生于公元110年,那么他在此时期所创新的外科技术更加契合该地域医学传承的时间脉络。
“作为华佗医学的传承者,在已具备相当研究基础的前提下,我们竟对华佗的生平事迹保持沉默,这无疑是极大的遗憾。因此,我们应该对华佗的生卒年份问题给予应有的重视。需凝聚共识,统一口径,不再任由社会各界随意解读,以致导致混淆不清的局面持续上演。”王化猛说。
(记者 赵琳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