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县有了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

1940年春,亳北抗日独立大队在观堂成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940年4月,新四军第六支队亳北抗日独立大队在观堂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亳县(现在亳州市谯城区)第一支县级抗日武装力量。

新四军第六支队的前身是新四军游击支队,1938年9月30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将军率领游击支队从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誓师出发,东进抗战前线。虽然沿途历尽艰难险阻,但游击支队始终坚持共同抗日救国的方针,团结各方面力量,在与日伪军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开辟创建了以涡阳县新兴集为中心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1940年2月,根据新四军军部命令,游击支队番号改为第六支队。1941年1月,皖南事变以后,新四军第六支队番号改为新四军第四师。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1939年5月,亳县县城第二次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国民党县政府撤到古城集。根据形势的发展,中共亳县县委在古城再次秘密成立,高峰任县委书记,丁静之、汪振华任委员。在古城期间,县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各项政策,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当时担任亳县县长的俞肇兴思想倾向进步,他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开展抗日斗争。在俞肇兴的支持下,县委推荐共产党员张开道、姜克华、郭新分别担任了泥台店镇镇长、副镇长和观音堂镇镇长,在涡河北部敌占区坚持抗日斗争。同时,驻在阜阳的国民党第五战区政治总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简称政一队)中共党组织,按照上级党委部署,通过与阜阳督察专员交涉达成协议,先后派出十余名队员(其中大部分是中共党员),配备了武器,来到亳县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了亳县的抗战力量。县委通过与俞肇兴协商,由县政府任命政一队队员中的共产党刘文灿任亳二区区长,纵食力任亳三区区长,马文干任三区区员(后到亳二区任区委书记),在亳县农村地区开展抗日斗争。

1939年冬,俞肇兴遭到诬告被捕。(俞肇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福建省福清县政协委员、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等职,1989年病逝。)国民党顽固派把持了亳县政权,开始对共产党员和抗日工作团进行大肆迫害。在“亳二区惨案”中,县委组织部部长丁静之和刘文灿、马文干等九位同志被敌人杀害。由于政治形势不断恶化,县委报告豫皖边省委同意后,1940年初,县委书记高峰带领大部分党员和工作团成员相继转移到亳县涡河以北的观堂一带,与先期在这里进行抗日斗争的共产党员和工作团成员会合,开展创建亳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县委从古城转移到了涡北以后,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立即进行政权建设和武装建设工作。起初,县委以抗日工作团的名义到各集镇和乡村宣传抗日救国方针、政策,动员农民组织起来,保家卫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了团结抗战的觉悟,增强了坚持抗战的信心。县委因势利导,迅速在亳县东北一带农村组织成立了农民看家队,带领群众设岗放哨,看家防匪;并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消灭了封建迷信组织黄会,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在亳县北部的政治影响。

通过不断深入开展工作,各乡村逐步培养发展了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并在原有的农民看家队的基础上成立了乡、村民兵组织,为成立亳北抗日独立大队奠定了组织基础。

1940年春,县委根据上级指示,以工作团成员为骨干,加上观堂、泥店两个乡民兵队,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亳县第一支县级武装力量,番号是“新四军第六支队亳北抗日独立大队”。高峰任大队长兼政委,耿演武任副大队长。下设三个中队,一个直属队(开始名为特务排),一中队队长黄胜全、指导员郭新;二中队队长姜克华、指导员鲁博华;三中队队长范金斗、指导员丁培之;直属队队长李海奇、指导员刘一樵。由于高峰担任县委书记,工作比较繁忙,大队的工作主要由耿演武负责。

独立大队共有三百余人,二百来支枪。除政一队带来的几十支枪比较好外,其余的枪支大多是土枪。独立大队初成立时,成分比较复杂。除基层民兵外,还有少量的会门武装,后来经过整顿才逐渐纯洁了组织。

1940年4月,县委在观堂召开群众大会,正式对外宣告成立亳北抗日独立大队。同时宣告成立亳县涡北办事处,创建了亳北抗日根据地。办事处主任农超谋,下设一区四乡。观堂区区长常宁、区委书记耿演武;观堂乡乡长李云峰、指导员刘洪亮;泥店乡乡长张开道、指导员鲁博华;蒋集乡乡长兼指导员孙明哲;刘集乡乡长向光、指导员王郁文。乡以下仍沿用旧的保甲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亳北抗日根据地南到王汉桥、大兴集,与涡阳接壤,北到夏楼、马张桥,与河南紧邻,西至武家河,东靠永城,共有三百多个村庄,人口三万余人,与涡、蒙、永、夏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的西大门。

亳北抗日独立大队成立后,面临敌强我弱的形势,虽然武器装备落后,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广大指战员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新四军第六支队和县委领导下,英勇开展抗日斗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战斗力不断提高。半年时间里,与日伪军进行大规模的战斗虽然不多,但是小型的战斗经常发生,主要有以下几次:

夜袭伪乡公所。独立大队成立伊始即投入了战斗,攻打日伪凤尾乡公所。当时凤尾乡位于涡河北辛集一带。伪乡长叫宋振交,外号“宋猫”。这个乡成立了伪乡队,有十来支枪,他们倚仗武器较好,经常到亳北根据地抢掠骚扰。为打击日伪嚣张气焰,保护根据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独立大队全体指战员在大队长高峰的指挥下,乘着若明若暗的月光,向敌军据点进发。由于这次是初次上阵,经验不足,还是采用旧的军事战术。由郭新带领一个小型突击队从集南绕至敌后,大队人马直奔伪乡公所。因为敌人设有岗哨,还没等我们前进到乡公所即被发现。双方开战以后,由于伪军具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加之地理熟悉,他们凭借十来条枪拼命顽抗。但亳北抗日独立大队指战员英勇顽强,敢打敢拼,最终伪军招架不住,狼狈逃窜。独立大队追至集西南角,俘虏伪军一人,胜利返回。

这次战斗首战告捷,对独立大队来说,既是战场练兵,也是一次实战考验,锻炼了队伍,增强了对敌斗争的信心。返回时,在路上发现个别战士拿老百姓的东西。这是因为大队刚成立,还没有来得及整顿和教育,出现了违反群众纪律的现象。对此,除当即点名批评外,第二天就进行了整训,把拿群众的东西全部送了回去,并赔礼道歉,挽回了影响。

攻打伪区部。为了打击日伪军,巩固亳北抗日根据地,独立大队配合新四军第六支队三团一个连袭击了大寺伪区部。伪区长是耿霞甫,伪区队有四五十支枪,且短枪多,实力较强。伪区队队长陈永昌,因其膘满肉肥肚子大,人称“陈大肚子”,由于打过一些仗,在当地有点名气。当时三团的新四军战士在正面打,独立大队在后包剿,战斗相当激烈。后来伪军抵挡不住,落荒而逃,我军牺牲战士一名,毙俘伪军数人,缴获步枪数支。

这一仗,从军事上来说打得不够理想,没有把伪军消灭,但从政治上来讲还是成功的,伪军失败以后把伪区部撤走了,减轻了对亳北根据地的威胁,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痛打顽固派。1940年的春夏之间,国民党三区区长梅振华,在三支队队长魏立成的配合下,带领约三百人向涡北根据地进犯。当时独立大队正在观堂集南刘桥休息。天还没亮,顽军就顺着路沟跑了过来。刚到王染坊就被我军岗哨发现,立即鸣枪报警,指战员马上起来阻击。顽军依仗人多势众,分布在寨子周围企图围困独立大队。当时,新四军六支队三团有个连队住在观堂集东北张阁,他们听到枪声后,立即前来支援,顽军抵挡不住我军攻势,落荒而逃,抱头鼠窜,被我军一直追到涡河岸边。这是独立大队跟国民党顽固派打的第一仗,取得了胜利。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