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麦收结束,李运民很不服气,也很无奈:同种一个村子的地,同样遭遇旱情,焦瑞的小麦亩产600公斤,硬是比他家高出150公斤。
李运民是谯城区赵桥乡双楼村路东楼自然村村民,今年种了20亩小麦,受4月初至5月中旬干旱天气影响,小麦亩均产量只有450公斤。
说起减产原因,李运民直拍大腿:“我地里没有自动喷灌设施,浇地比较费劲,就一拖再拖等降雨,实在等不了啦,才扯管子、装喷头浇水,虽然前后浇了两遍,但浇得不透也不均匀。”
虽然地头的电机井刷卡就可取水,但自己动手浇地累不说,还要花钱,这也是李运民拖延浇水的一个原因:“浇一亩地要多花10多块钱,20亩地就是二三百块钱,增加了种地成本。”
李运民认为,如果配套自动喷灌设施,便可及时灌溉,“我和焦瑞选的麦种差不多,如果水分充足,产量不会比他家低。”
李运民所说的焦瑞是赵桥乡的种粮大户。其流转的土地涉及包括路东楼在内的两个自然村,种了1000多亩小麦。5月30日下午,看着最后一块小麦全部收完,焦瑞松了一口气。
“今年的小麦颗粒饱满度很好,亩穗数46万穗左右,穗粒数约41粒……”焦瑞捡起一株麦穗,双手揉开,轻轻一吹,露出金黄的麦粒,“小麦亩产突破600公斤,又是一个丰收年。”
“良田”是小麦生长关键期遭遇干旱仍然大获丰收的关键。焦瑞的丰收,正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的缩影。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明确真正把具备条件的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持续干旱期间,正是小麦的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直接影响收成。”焦瑞认为,高标准农田配套机井和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起到了关键作用,“先后浇了三遍水,小麦的生长基本没受影响。”
在焦瑞的印象中,前两年小麦生长关键期也出现了降水量不足的问题,得益于“升级版”高标准农田建设,他家小麦连续三年大丰收,亩均产量超过600公斤。
除了“良田”,“良种+良法+良机”也是小麦丰收的“法宝”。焦瑞主要种植优质订单小麦,依托父亲焦魁传授的种植经验和农技人员的现场指导,用“老把式+新科技”呵护小麦生长全周期。同时,利用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播种、无人机实施“一喷三防(指喷药、施肥,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收割机传感器减少机损率等,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
在焦魁的记忆中,每逢干旱年份,都会出现农作物减产的现象。他至今还记得2020年春季,在小麦生长关键期,当地遭遇严重干旱天气,最终小麦亩均产量仅有150公斤。“赔了不少钱,第二年,流转土地从2000多亩减少到1000多亩。”焦魁说。
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困境,我市早在2011年就开始发力,聚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加强“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提高抗旱排涝和抗灾减灾能力,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牢基础。
“新建项目区粮食产量亩均提高约100公斤,有效节约人力、物料、机械等亩均使用成本约270元。”市农业综合开发中心主任赵海涛介绍,近年来,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787.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成率占耕地总面积的88.1%、居全省前列。
2021年,谯城区投入资金对赵桥乡近4万亩高标准农田进行统筹建设,焦瑞流转的土地就在高标准农田的核心区。相关部门积极配套机井、疏通沟渠、修通道路,还为其中的400亩农田修建了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
如今,焦瑞在手机App上动动手指,3套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随即启动,一天轻松施肥、浇水300亩地。“我流转的土地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焦瑞说。
一条田埂分隔两种光景,折射出“望天田”向“高产田”的蝶变。当政策红利与科技力量深度融合,曾经靠天吃饭的农耕传统正在改写——我市的麦田里,“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实践,正在为端稳“中国饭碗”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