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利辛县城老城区的旧巷深处,墨香与古典乐声从斑驳的木门溢出。58岁的盛奇正伏在宽大的裱画案前,指尖捏着软毛刷,在发霉、破损的古旧书法作品上轻扫——清水浸透的画心下,油纸泛着微光,他以“米子型”手势反复推撵,每一个动作都像在给古字画做“微创手术”。这里是点翠阁字画装裱工作室,也是利辛县装裱修复技艺的传承地,而盛奇,正用40年的光阴,让古旧字画“起死回生”。
盛奇正在修复一幅画作。路振杰 摄
几十平方米的房间内,中间放着一个大案子,室内堆满了书画作品以及装裱材料。盛奇说话总是慢条斯理:“干我们这行,图慢不图快。”少年时,他跟着姑父、利辛名家张四海入行,2000年又赴故宫博物院进修,跟着皖籍大家杨士林钻研修复。
古旧字画在传世过程中,由于收藏保管不善造成受潮发霉、污迹满目、虫蛀鼠咬,以及绫绢和纸的自然老化都会使书画产生破洞、糟朽断裂等等,因此字画的装裱修复至关重要。盛奇每个月都会接到几幅装裱破损字画的生意,这些作品,或是名人名家的真迹,或是对作品主人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幅古旧字画通常要经过哪些修复流程呢?据盛奇介绍,破损字画上案前,要先把字画的废边和其他杂物清理干净,仅仅留下画心部分,然后把字画铺在油纸上,进一步清理画面,用温水均匀地把画面淋湿,再用软毛刷轻轻推撵,排出字画与油纸之间的空气,然后盖上一层棉布。
“要闷上三天三夜,并不时地淋水;三天后用毛巾吸干水分,就开始一层一层地揭背纸,针对画心缺失部分,用颜色相近的宣纸予以补齐,再用细毛刷蘸糨糊轻刷使之贴合,最后重新托裱贴在硬木板上,置于阴凉处,慢慢阴干后,再给缺失的书画补色修复,就算完工了。”盛奇说。
书画装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据盛奇介绍,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帛画,至西汉即有装裱的绘画出现。南北朝时书画装裱多为赤轴青纸,唐代用织锦裱画,宋代兴绫绢装饰,明清以素绢或浅色绢作裱料的装裱增多,出现了地区性的装裱中心,如“京裱”“苏裱”。他拿起一幅修复中的残卷,“你看这宣纸能劈十几层,矿物质颜料见水不晕,老祖宗的材料,才让咱们有‘妙手回春’的底气。”
古旧字画装裱修复技艺不仅延长了名家字画的生命,更是我国书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观赏价值与实用价值,但这行既苦又累,耗时费力,收入还不高,需要能静下心来,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为了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盛奇免费收徒,每年重要节日期间,他都会在当地文化部门的组织下,来到湿地公园、文化场所、庙会集市等现场演示古旧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学习这门技艺。
“每次看到残画变完整,就觉得这手艺不能断。”夕阳透过窗棂,照在刚阴干的画心上,盛奇轻轻抚平画角,那幅古旧书法作品的衣袂已恢复了飘逸。巷外车水马龙,而这里的时光,正随着糨糊的清香,慢慢浸润进千年书画的脉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