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玉芳(右)正在为患者诊疗。
作为中医外科的奠基人,华佗的医学实践不仅开创了外科手术的先河,更在妇产科学领域留下了跨越千年的深远影响。近日,华佗医家传人、国医大师韩明向工作室传人、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中医妇科主任曲玉芳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从麻醉技术革新、针药并用实践、情志诊疗理念三个维度,系统阐释华佗对中医妇产科学的开创性贡献及其历史价值,为传统医学的现代传承提供新视角。
麻沸散:中医产科麻醉技术的千年滥觞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最早全身麻醉剂,较西方乙醚麻醉早1600余年,为产科手术突破疼痛限制提供了可能。”曲玉芳指出,《后汉书·华佗传》明确记载“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的麻醉方式,其以曼陀罗、乌头、当归等中药复方配合酒精促进吸收的技术,奠定了中医麻醉的核心逻辑。尽管麻沸散具体配方已失传,但《晋书》中“剖胁生而不死者”的记载,暗示东汉时期已受其影响尝试剖腹取子,而唐代《经效产宝》“难产令产母不痛法”、宋代《十产论》“先麻后剖”的手术原则,均直接延续了华佗的麻醉理念。
这种技术传承在后世医籍中清晰可见:明代《景岳全书》记载的“麻药方”以曼陀罗配合川乌、草乌实现局部麻醉,清代产科典籍中“酒引麻药”的用法仍保留华佗技术精髓。“麻沸散的价值不仅在于发明了麻醉剂,更在于确立了‘先麻醉后手术’的产科诊疗原则,为中医处理难产、剖腹取子等急症提供了理论支撑。”曲玉芳强调。
针药并用:产科急症处理的创新范式
在妇产科临床实践中,华佗开创的“针药并用”疗法,成为中医处理难产、死胎等急症的核心技术。《后汉书·华佗传》详细记载了华佗治疗双胎难产的经典案例:通过针刺产妇右足踝穴位调节子宫收缩,配合“下胎散”活血催生,成功解决“一儿先出、后儿不及生”的危急状况。这种“针灸调节生理机能+汤药对症施治”的复合疗法,为后世产科急症处理提供了范本。
曲玉芳介绍,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创立“针灸催产方”,明确“刺儿手太阳、足太阴”配合“羚羊角散”活血;宋代《外台秘要》收录的“去胎散”以牛膝、瞿麦配伍针刺,形成规范化死胎取出方案;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进一步改良的“脱花煎”,至今仍是中医妇科教材的经典方剂。此外,华佗在医案中记载的“甘陵夫人药物流产案”,成为中医史上最早的药物流产明确记录,其“天花粉、麝香抗早孕”的用药思路,推动妇科从“安胎为要”向“安胎与下胎并重”的诊疗体系转变。
曲玉芳指出,华佗有“治漏胎、胎损方”是针对胎漏、胎动不安的方剂;治“妇人血崩方”是治疗崩漏的专药;治“妇人血闭方”是针对闭经或经行不畅的治法;“天仙丸”补妇人虚劳;在“万应丸”条下,对于产后恶露不尽以及产后眩晕,华佗明确指出“血晕,产后血不行,当归酒服之”;对“难产、横倒”用“榆白皮汤服之”,对于“胞衣不下”,可热酒送服,但又强调孕妇禁忌,只有到了“产急难,方可服之”;华佗还有“起卒死方”,虽非直接言妇科内容,但涉及急救,曰“吹如鼻中,男左女右”,可用于妊娠、产后晕厥危证等。统观以上所列华佗用方,多简朴实用,如“地黄煎”“补药脾肾丸”可能用于补血安胎,体现“药简力专”的特点。
从“治漏胎方”到“产后血晕当归酒服方”,华佗留下的妇科方药多具“药简力专”特点,为后世妇科用药提供了重要参考。
身心同治:情志调节与妇科疾病的千年智慧
“华佗提出‘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将情志调节纳入妇产科诊疗体系,开创了‘身心同治’的传统。”曲玉芳指出,《中藏经》中“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的论述,最早揭示心理因素与妇科疾病的关联。华佗记载的“怒激吐瘀法”治疗闭经案例尤为典型:通过激怒患者促使瘀血排出,使闭经三年的妇人经水复通,这一疗法与现代“神经内分泌影响妇科功能”的理论不谋而合。
这种情志诊疗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唐代《千金方》强调“逐月养胎”需“调心神”,宋代《妇人大全良方》提出“抑情顺理法”治滑胎,现代中医妇科沿用的“精神分析法”治闭经、“暗示疗法”治产后抑郁等,其理论源头均可追溯至华佗的“先医其心”思想。“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在华佗的妇科诊疗中得到完美体现,为现代妇产科心理干预提供了传统智慧。”曲玉芳表示。
当代启示:跨越千年的医学生命力
曲玉芳表示,尽管受时代局限,华佗的妇产科探索存在技术细节失传、伦理环境制约等不足,但其以临床实证为导向的医学思维,为中医妇产科学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从麻醉技术到急症处理,从药物应用到情志调节,华佗构建的“技术+药物+心理”三位一体诊疗体系,贯穿于《经效产宝》《十产论》《妇人大全良方》等历代经典,成为中医妇产科的核心学术脉络。
曲玉芳认为,现代中医在处理难产、产后心理障碍等疾病时,仍能从华佗思想中汲取智慧,这些正体现了传统医学跨越两千年的生命力。“麻沸散的中药麻醉思路为现代中药镇痛研究提供参考,针药并用的复合疗法启发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而‘身心同治’理念更是与当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高度契合。”探索华佗医学的精髓,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为传统医学的创新发展寻找源头活水。 (记者 赵琳琳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