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盛夏傍晚,在谯城区十河镇梅城村,梅城洪仙庙沟的水碧绿如玉,倒映着岸边郁郁葱葱的树木,村民三三两两沿岸散步休闲,一边欣赏田园美景,一边闲聊家长里短。而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条黑臭水体。
“过去,村民生活污水往沟里排,垃圾往沟里倒,这条沟脏得很,气味特别难闻。”说起以前的梅城洪仙庙沟,附近村民王女士直皱眉头。
梅城村党总支书记刘玉泉介绍,梅城洪仙庙沟长约1.5公里,过去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沟内,加上长期未清淤,底泥淤积,导致这条沟气味刺鼻、垃圾漂浮,严重影响周边村民的生活质量。
“我们积极争取黑臭水体治理资金,2023年,结合梅城村的实际情况,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举措,对梅城洪仙庙沟进行全面治理。”谯城区生态环境分局水土股负责人孙邦永介绍,在村民集中居住区,新建分流制污水管网,污水经集中式处理设施处理后达标排放;对于村庄边缘零散住户,采用小三格+资源化利用的方式,污水经预处理后用于灌溉小菜园、小果园。
经过整治,梅城洪仙庙沟水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水中浮岛和水边植物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还扮靓了周围环境,这里已成为村民散步休闲好去处。“水清了,空气也新鲜了,我们没事就沿河走走,看着家门口的环境变好,心情很舒畅。”梅城村村民童建设高兴地说。
梅城洪仙庙沟旧貌换新颜,是我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生动缩影。
作为农业大市,我市黑臭水体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近年来,我市有序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围绕纳入清单管理的1802条农村黑臭水体,以“精准查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标本兼治、以用促治”为原则,坚持“治理+管护”并重,创新构建“三个一”工作机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明显,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不断增强。全市已累计完成治理清单内农村黑臭水体1634条、完成率90.7%,力争2025年全面完成治理,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任务。通过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连续三年13个国考断面优良比例达92.3%、4个省考断面优良比例保持100%。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存量增量一体治、治标治本同步抓、治水用水两统筹。”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林忠表示,对纳入清单的水体,挂图作战、倒排工期,高效推进落实;同时,统筹实施“外源截污”“内源清污”,全面推广“小三格+生态池”“大三格+人工湿地”等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实现“污水不入河、废水再利用”,真正实现“治一条、清一条、美一片”,“在此基础上,坚持以用促治、以用促管、提质增效,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逐步实现以好水种好粮、育好药,以优质水系赋能乡村振兴。”(记者 汝平 通讯员 孙凌 李增广)